如何为群众办实事?这一年,他们要办十一件事

驼峰路街道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以及基层社会治理集成创新精神,运用集成化思路和大党建理念,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广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坚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引导党员干部为基层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努力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辖区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奋力在“为群众办实事”上交出高分答卷。

怎么“为群众办实事”?驼峰路街道的十一项具体措施了解一下。

一、深入推进社区物业党建联建。继续深化小区党支部、巷道党支部、网格党小组、楼栋党小组体系,推进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创建楼栋党小组、先锋庭院、党员示范户,延伸党的工作触角,筑牢小区治理“主阵地”。结合实际创新组织设置方式,建立“兼合式”党支部。总结金阳社区“小区+物业”红管家联合党支部、“红色物业”的经验做法,并在全办推广;建设“红色业委会”,实现“党支部与业委会深度融合”,提高小区治理水平。

二、打造一批党建红旗集群。持续推进“双报到”,抓实“双考双评”,构建务实高效共驻共建机制,形成小区微治理、院落党课、妈妈课堂等有特色的共驻共建项目,推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取得新成效。以组织联建、工作联抓、资源联享、协商联议、发展联赢“五联共建”和社区、小区、商区“三区联动”为抓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抓好新建小区党建、老旧小区巷道党建、商圈市场党建,打造长虹路建材市场“市场党建”,实现点线建精、整片建强。

三、持续实施新班子认领民生实事工程。社区换届后,全办7个社区“两委”班子都认领了“开门一件事”。结合社区换届“回头看”,对“开门一件事”完成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开展新一轮的社区班子民生实事认领工程。

四、党代表联系社区解民困纾民忧建好用好党代表工作室,探索建立党代表“三进一视察”制度。各党代表进党代表工作室开展听民声访民情解民忧活动;进社区与党员群众交流交心,了解社情民意;深入困难党员家庭以及困难户家中开展帮扶活动,帮其解决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同时通过参加调研视察活动等推动驻室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五、广泛开展“问需于民,精准施策”察民情访民意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第一步,街道把“五个一”大走访贯穿始终。通过与居民交谈,发放调查问卷,细心听取居民群众意见,及时记录居民诉求,掌握第一手民情。让走访行动走进居民群众的心坎,走出服务群众的动力。定期召开“民情议事会”。将居民各种杂事捋一捋,让居民小事有处说,说了能解决,巧治辖区“老大难”问题。

截至目前,通过走访议事共收集问题建议70余条,梳理形成“我为群众办实事”事项16件。街道班子成员带头承诺践诺,结合分管工作,主动认领为民办实事项目。

六、三张“问诊单” 根治环境“顽症”下硬茬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组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组”,“吹哨”区环卫所、综合执法局、交警队、派出所、电力局等10家单位,共同“会诊”辖区“环境杂症”,先后开出“空地基整治”“扬尘管控整治”“乱堆乱放整治”三张问诊单,拿出了增加查处乱倒垃圾,建立基础台账,实行“一地一策”,增加巷道清扫频次,取缔非法摊点等12项“对症药方”。共协商解决便民停车场12个,植树绿化空地基21块,拉网覆盖黄土裸露47块。

七、组织“红动驼峰”党员志愿服务。策划启动“我为群众办实事 遇见幸福来敲门”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发布“百场服务清单”,组织全办党员志愿服务百场活动。

八、通过“微治理”实现群众“微心愿”。将党史学习成果融入到开展群众自治中去。立足微观层面,深化以“小区自治、楼栋自治、院落自治”为主要形式的“微治理”机制,社区搭建“微平台”,征集群众“微心愿”,确定“微项目”,开展“微服务”,最终实现“微治理”。

九、积极推进“智慧党建”信息化建设。实施完成街道办公楼1-2楼办公区拓展,打造一站式、数字化党群服务中心,以“无前台”打破传统的面对面窗口服务方式,增强群众的参与感和办事透明度;依托社区、小区、商区“三区联动”,创新推出“企业之家”,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企业“进一门、找一人、办成事”。

十、推行民情民访代办,居民家门口解决问题。针对辖区老年人、务工人口居多、办事不便的实际,推行民情民访代办,成立由社区干部、辖区党员、网格员、志愿者等组成的“红马甲跑腿”服务队,专门为群众提供证照办理、社保审验、政策咨询、问题矛盾反馈等服务,特别是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病患者、低保户等弱势群体,只需电话联系代办员,就能享受上门代办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解决各种问题。

十一、关心关爱帮扶特殊群体建成全市首个社区食堂,为老年人及居民提供就餐服务;全力打造“长虹路农民工之家”,开展农民工就业孵化培训、劳务输出等中介等业务;各社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加强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家庭、身体残疾、精神障碍等特殊群体的精准识别,注重发挥各类慈善基金会、公益组织等作用,“一户一案”加强精神关爱、心理抚慰、情绪疏导,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和服务群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