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塔北台



镇北台

明长城线上建立的最大的观察所和军事要塞,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七月动工修建,到万历三十六年(1608)四月竣工,历时两年,费银一千两百六十缗。镇北台总体呈正方梯形,共 4 层高 28.5 米,外砌砖石,内夯黄土,逐层递减。第一层为外城,北长 82 米,南长 76 米,东西各长 64 米,周长 286 米。四面围以墙垣,内墙高 5.5 米,外墙高 10.32 米,上设女墙、垛口。东墙南侧置城门,东南内侧置砖铺马道,北墙与长城相连。第二层为墩台,高 11 米,周长 128 米,台南设砖石踏步,台内券洞中向东设踏步直通三层,南面石刻横额“向明”,北面石刻横额“镇北台”(已毁),为巡抚涂宗浚所书。第三层高 4.1 米,周长 86 米,台东外砌砖石踏步。第四层高 4.4米,周长 35.44 米,台南外砌砖石踏步。台上四面围以女墙,设垛口,面铺青砖。原台顶部正中建有一间砖木结构的正方形瞭望哨棚,并竖木旗杆,后哨棚坍塌。第一层东墙垣内屋宇环列,为当年守台戍卒的营房,现已修复。台下东北为款贡城,面积约为 3.6公顷。镇北台依山踞险,巍峨挺拔,两侧长城像一条矫健的巨龙逶迤在大漠和崇山峻岭之间,上台下城和东西两侧长城构成了明长城中部最完整、最坚固、最险峻的军事防御体系,不仅加强了榆林镇边防,防御了蒙古侵略势力对延绥一带的骚扰,保障了蒙汉两族人民的自由和平贸易往来,而且对发展蒙汉边界一带的农牧业生产,保卫延安、关中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明王朝统治的几百年中,榆林始终是蒙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地。镇北台也以长城要塞而驰名中外。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凌霄塔

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塔为楼阁八角式,砖石结构,共 13 层,高 30 米,底层周长 33 米。一层开拱形门洞,八面均有横额,分别题“乾清、坎曰、艮止、震发、巽顺、离明、坤宁、兑悦”等字。一至五层砖雕斗拱,挑木飞檐,角挂风铃。登塔可俯视榆林全城,远眺镇北台,古人诗云:“霜戟上冲云汉际,风铃直挂斗牛边。遥望文笔从天降,长看明珠绝顶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