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

古城榆林大街很有特色,六楼四牌楼骑街,沿大街两侧很规则地排列着巷道,巷道两侧则是栉比鳞次的四合院。

榆林城的四合院主要建于明、清两代,到20世纪80年代,城内各街巷尚保存四合院千余座,保存较完整的有700余座,其中有建于明代的挂面市巷1号王家院、胜利上巷5号任家院、田丰年巷1号院等。清代修建四合院蔚然成风,街巷布满四合院,人们称榆林为“小北京”。

榆林城内的四合院,有大、中、小三种。

小四合院。院内只有东、南、西、北房。正房三间、正中开门,一明两暗。东、西房各两间,又叫厢房。南房三间。

中四合院。正房五至七间,两侧为单开门的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厢房、耳房之间有过道,可通后院。东西厢房南头与外院有墙相隔,中间留月门,门内建有影壁,大门以内为迎门影壁,左拐进入二门为外院,有七间倒座房。西南走水,多盖厕所。

大四合院。正房为前廊后厦(俗称穿廊虎抱),正房迎面为穿堂过门,有耳房、厢房,也有在二门(垂花门)以内设置屏风的,人从左右出入。有的呈一进院、两进院、三进院;有的向左右拓展,不单独开大门,称为“偏院”。

四合院按照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的八卦来布局,其高低、大小、空间的排列,体、面的院落分割,既符合生活中采光、通风、御寒、起居、沟通的需要,也符合建筑科学的要求。传统的四合院,大门开在左前方,如坐北面南,则开在坤位;如坐南向北,则开在乾位。乾和坤在八卦中是最吉利的方位。被认为是凶方的西南角,为厕所。迎大门对面为砖砌照壁,与大门里边左厢房山墙的隐壁互相呼应,一般为砖雕鹤、鹿等吉祥图案,有的左右为楹联。

典型的四合院多为砖木结构,明暗柱,梁枋檩,斗拱举架,五脊六兽硬山顶,青砖滴水覆面,水磨砖雕墙,彩绘拱枋,显得辉煌而大气,屋顶有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正房又多为明柱挑檐回廊,既美观,又是避雨、纳凉、休闲的最佳场所。屏门只有红白喜事才开,平时人行两侧。

室内装饰顶棚(俗称仰尘)。在分间隔断上装满格扇,一般为6~8扇,上题写字画。正厅中间,设立木制神龛,精巧细致,彩绘精美,内供神祇或祖宗牌位。龛前供桌上陈列各种供器,前摆放八仙桌,两旁各一把太师椅,再两侧为二配桌,摆设其他物件。居室中还配套有大红描金门箱、竖柜及琴柜、梳妆台之类。炕上放有炕桌,炕墙上彩绘各种炕围画,题材有山水人物、翎毛花卉、历史传说等。

原盐市中巷8号田家院,建于清代光绪末年,全院占地面积430平方米,由北房、南房、东房、西房、大厅、二门及影壁组成。北房(正房)坐落在高约0.5米的砖石基台上,为单檐硬山式砖木结构穿廊虎抱式建筑,面阔5间15米,进深1间5米,明、次间屋面回缩1.3米,明次间壁为大厅,可见5架梁,木质望板,上有红漆,彩绘,大门为单檐硬山式,大门外建“避”(照壁),坐南向北,正对大门,为单檐一面硬山式八字形青砖建筑。大门内置“隐”(影壁),在东房南山墙上,为单檐一面坡一字形,上嵌砖雕匾额“耕读传家”。左右有一幅砖雕对联,影壁东侧砖墙上辟“土地神”龛,正对二门。二门位于西北角,为单檐木构垂花门,北房左右各置耳房,大院海墁青砖,有一花池。北房东屋内存红漆门箱竖柜一套。西屋内有红漆大竖柜两只。南房大厅有长约9米、宽约0.5米的香案一只,各屋内炕周绘有炕围画。

芝圃上巷5号高家四合院已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四合院坐落在东山丘峁的地台上,坐北面南。大门左右立有旗杆。进大门,过二门是主庭,有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倒座南房三间。以主庭为中心,过左月洞门又为一四合院。出右侧过洞下台级,又有一四合院,北房三间,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五间,在主庭之后,又有北房三间形成小院,穿过此院右拐,有一门通后面街巷。

还有窑洞式四合院,如建于明末的原北大街104号中医院,清乾隆末年建的北大街106号盛家院,嘉庆年建的万佛楼下巷2号叶家院,李学士中巷8号杨家院,北门外解家院等。这些窑洞式四合院正窑均为五孔,左右厢房各三间,倒座厅房或五间,或三间带耳房。窑面穿廊虎抱,斗拱举檐,窑顶加砖木结构硬山阁楼,突出了巍峨形象,成为全国绝无仅有的窑洞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