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一、2018年计划执行情况

  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三次全会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六稳”部署,把加快结构调整和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 “五个扎实”要求,实施“五新”战略任务,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大力发展“三个经济”,扎实开展秦岭北麓违建、营商环境、舆论环境三项整治,开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活力增强、质效提升的态势,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4438.3亿元、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9.2%、10.4%和10.2%,CPI上涨2.1%,较好完成年度预期目标。

  “总体平稳”方面:一是工业生产基本稳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年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4.2%、12.3%。二是对外贸易高速增长,进出口总值增长29.3%,其中出口增长25.3%,分别居全国第3、第4位。三是消费快速增长,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3%,接待境内外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0.5%、24.5%。四是农业生产基本平稳,粮食总产量增长2.7%,畜牧果蔬业提质增效明显。

  “活力增强”方面:一是市场主体加速成长,新登记市场主体90.5万户、增长64%,其中西安市新增市场主体占比接近60%。二是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22.3%,加快11.5个百分点,600个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61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1%。三是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0567.4亿元、30513.8亿元,分别增长7.4%、14.4%。

  “质效提升”方面:一是就业和收入形势良好,城镇新增就业46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28%,城镇登记失业率3.2%;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1%、9.2%。二是财政运行总体平稳,财政收支分别增长11.8%、9.7%,税收占比提高到79.1%,教育、社保、环保等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三是企业效益持续改善,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2.3%,高出全国10.5个百分点。

  二、2018年重点工作情况

  一是“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出台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率先启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绩效评价工作,建立了各市(区)地方隐性债务化解计划和管控机制,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出台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意见,实施“万企帮万村”等举措,启动“两对两补”工作,“3+X”产业扶贫模式带动44.8万贫困户增收,对深度贫困地区资金投入增长50.4%,苏陕扶贫协作带动18万多贫困人口脱贫,全省23个县、104.5万人将实现摘帽脱贫。打好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四场保卫战,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规建别墅问题专项整治有力有序推进,达到了政治上查清、整治上彻底、长远上规范的预期目标。召开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着眼建立长效机制。召开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会议,实施铁腕治霾三年行动,PM2.5平均浓度下降10.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4.7%,河长湖长制全面建立,河流Ⅰ类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比上年上升13.8个百分点。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煤炭去产能596万吨,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完成70户“僵尸企业”处置任务。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待售面积下降22.4%。通过减税降费、下调一般工商业电价等措施,减轻企业负担800亿元。推动西咸新区等4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新建山阳、韩城、铜川3个省级高新区,中科院西安科学园开工,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大科学装置获批,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工程试点启动,“军转民”“民参军”企业达到1000多家,军民融合产业产值达到1872亿元,3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1100亿元,居全国第4位。

  三是调结构和扩内需同步推进。围绕重大基础设施等四大领域,谋划储备西部大开发项目178个,投资近1.9万亿元。冠捷电视、延安煤油气综合利用等项目建成投产,三星闪存芯片二期、爱生无人机等项目有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4%。西安地铁4号线、延安南泥湾机场、吴起至定边等5条高速公路建成运营,西延高铁建设稳步推进,引汉济渭工程进展顺利,东庄水库建设全面启动。第三届丝博会暨西洽会、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第25届杨凌农高会等成功举办,京东无人机智慧物流等通用航空示范应用逐步开展,SKP、大悦城商业综合体、盒马鲜生等新经济悄然崛起。出台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领域消费等实施方案,降低兵马俑博物馆等景区门票价格。

  四是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着力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汉江生态经济带等上升为国家战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获批,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西咸、富阎一体化进程加快,关中协同创新、竞相发展的势头加速形成。陕北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进一步提升,陕南经济增速继续领跑全省。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新开工棚户区改造房屋20.28万套。制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会议,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启动郝家桥等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

  五是改革开放活力进一步增强。召开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会议,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再取消或委托下放247项行政审批事项,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相关工作,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制定深入实施国企国资改革攻坚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国企“六项改革”加快推进,96%的村完成清产核资,99个县建成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重点领域价格改革顺利开展,PPP项目规范有序推进。颁布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八个行动方案量化指标完成年度目标,营商环境指标排名全国前列。召开全省全面扩大开放工作会议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制定大力发展“三个经济”推动构建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加快“一带一路”五大中心建设,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第五航权、西北国际货运航空公司获批,西安、延安、宝鸡3市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铁路旅客发送人数、货物发送量增幅分别居全国第1、第2位,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1235列,重载率、货运量、实际开行量全国领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近4500万人次,居全国第7位,货邮吞吐量31万吨,增速持续位列全国十大机场第一。自贸试验区165项试点任务基本完成,7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首批18条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覆盖率由30%提升到80%以上。实际利用内资、外资分别增长15.1%和16.2%。

  六是民生保障持续加强。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政策性金融支持返乡创业试点稳步推进,稳岗补贴惠及127万名职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4.5万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9.3%。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6.8%,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标准化高中占比达80.8%,高等院校“四个一流”创建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8%和98.5%,57.6万建档立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分级诊疗制度覆盖90%的县级医院和70%的乡镇卫生院。组织文化下乡演出1万多场,十四运新建场馆全部启动建设,省十六运和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功举办。有效应对低温冷冻、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道路交通、煤矿、危险化学品安全三项攻坚行动深入开展,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4.6%和17.7%。

  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结构不优,稳增长压力加大。工业投资持续低迷,工业产品集中在中低端,能源价格走势不确定性较大,新入库规上企业规模偏小,服务业增速低于工业,对经济拉动作用有所减弱。二是投资增长内生动力不足。新开工项目数和计划总投资分别下降12.9%、22.2%,受清理规范政府债务、高铁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相对滞后等因素影响,基础设施投资仅增长3.5%。三是营商环境需持续优化提升。对标东部沿海地区,在“一网通办”“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服务企业意识不强,横向联动、纵向联管的协同机制还需加强。民营企业发展面临困难较多,支持政策措施需进一步落实,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四是中美经贸摩擦影响需要充分估计。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少数企业出现关键部件和设备进口受限、汇率波动损失、转移产能或订单等情况,对就业、产业链和区域性的传导影响需高度关注。五是城乡居民增收面临较大压力。城镇居民收入缺乏新的增长点,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农民持续增收需要加大工作力度。

  三、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紧扣追赶超越目标和“五个扎实”要求,贯彻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部署,全面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按照综合匹配、总量平衡的原则,统筹考虑追赶超越、“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机遇、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和绿色发展等多重因素,结合“十三五”规划目标、项目储备、新增产能、社会稳定以及“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等情况,建议2019年全省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为7.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进出口总额增长12%,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和9%,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分别控制在4.5%、5.5%以内,CPI涨幅控制在3%左右,单位GDP能耗下降2.8%。拟重点抓好9方面工作:

 1. 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严格执行产能退出标准,完成78户“僵尸企业”处置和210万吨煤炭去产能任务。推动更大规模减税、更明显降费,扩大直供电交易规模,推进物流降本增效。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二是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涉企重要政策制定要听取企业意见并合理设置过渡期。着力破除各类要素流动壁垒,在招投标、用地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和大中小企业一视同仁。政府部门和单位、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都不得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激发企业家精神,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和创造力。三是提升支柱产业链水平。扩大煤油气盐资源综合转化规模,扩大陕电外送,力争建成郝家梁等8处煤矿,新增优质产能3320万吨,强化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加强国际合作,加快能化产品高端化进程。实施重卡、数控机床、大数据等产业链推进方案,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四是畅通经济循环。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构建风险投资、产业投资、信贷产品、资本市场等融资支撑体系,实施企业上市“挂牌发债计划”,健全金融企业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考评激励机制,强化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2. 抢抓战略机遇推动稳定增长。一是聚焦关键领域促进有效投资。主动对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国家战略,加强项目谋划和储备,建立全省重点项目库。加快东庄水库、引汉济渭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榆林引黄工程、陕北-武汉输电通道等前期工作,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研发和应用。安排600个左右省级重点项目,年度投资5000亿元左右。加强重点项目跟踪服务,抓好融资对接。二是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抓住国家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机遇,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完善消费服务网络,引导社会力量进入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等领域,加快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支持延安革命纪念地等创建5A级景区,加强停车场、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西安、西咸新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培育壮大物流、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启动西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造一批示范商圈、高品质步行街和老字号街区,提升地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扩大汽车等高端商品进口,指导西安、渭南、榆林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三是用足用好“三大政策”。精准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和力度,紧盯经济运行变化,适时预调微调,争取国家较大幅度增加我省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用于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精准把握结构性政策,深化重点领域市场化改革,鼓励和支持中小微企业加快成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精准把握社会政策,兜牢民生底线,增进人民福祉。

 3.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推进比亚迪二期、陕汽商用车等整车项目,加强汽车产业链配套建设。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动能,抓好三星芯片二期、华天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奕斯伟硅材料、新舟700飞机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以高端金属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输变电、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等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推广“陕鼓”服务模式,促进研发设计、融资租赁、检验检测、法律咨询、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积极发展3D打印、人工智能等硬科技,促进首台(套)示范应用。抓好100个总投资500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建设。二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持续推进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全面推进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广“托管”“飞地”和离岸孵化等协同创新机制。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资源布局陕西,继续推广“一院一所”模式,加快西部科技创新港、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西工大翱翔小镇、西部电子谷等建设。加快实施“1155”工程,建设10个重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100个“四主体一联合”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推动500家省级创新平台开放共享,建设500个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互动融合,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充分发挥西咸新区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和更多社会主体创新创业。三是加快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紧扣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科技攻关多方参与机制,攻克一批关键技术。落实军民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建设西安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创新示范区,争取国家军民融合服务平台落地。坚持军事优先、军为首要,推动“军转民”企业发展,壮大“民参军”企业规模。

4. 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一是切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完善全省金融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出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力争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稳定在全国平均水平。强化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实施预算和绩效运行双监控。推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和融资平台公司转型,确保全省政府隐性债务有序下降。加强存续期企业债券本息兑付风险排查,支持优质企业发行债券和债转股。建立非法金融监测预警平台,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恶意逃废债等违法行为。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支持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市场。落实关于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确保利用外资增长10%。二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两不愁三保障”要求,重点抓好深度贫困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革命老区脱贫攻坚,补齐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短板。深入推进产业、就业、教育、健康、生态扶贫,完成“两房”建设任务,持续抓好“3+X”扶志扶智帮扶,大力发展光伏、电商、旅游等新业态。深化苏陕扶贫协作,推动产业承接转移和扶贫车间、社区工厂建设。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确保56.5万人脱贫、剩余2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三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着力打好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四场保卫战。实施好秦岭北麓专项整治举一反三行动方案和全面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定,修订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建好用好信息化网格化监管平台。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加强自然遗产地保护。落实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部署,严格实施铁腕治霾三年行动方案,精准抓好清洁取暖、散煤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柴油货车专项整治和居民煤改气、煤改电。确保完成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碳排放强度下降3.9%。深入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加强汉丹江水源地保护和渭河、汉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防控土壤污染风险。

 5.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一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粮食生产,加快划定27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聚力发展“3+X”特色现代农业,依托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实施“互联网+农业”,推进民宿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抓好大荔冬枣等3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抓好非洲猪瘟防控,确保生猪养殖安全和市场稳定供应。二是深入实施农村基础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做好“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等重点工作,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仗。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电网升级、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做好“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三是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和行动方案,坚持“一村一方案”,启动建设200个以上乡村振兴示范村。

 6.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推动三大区域高质量发展。抓好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实施,出台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意见,支持西安争创“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落实好国务院进一步支持杨凌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批复,加快西咸、富阎一体化发展步伐,推进西铜、西渭融合发展,优化关中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发挥大西安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关中创新驱动走在前列。系统推进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高质量发展,加快非能工业培育、现代农业规模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步伐。聚焦陕南绿色循环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积极探索科技资源匮乏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路径,落实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二是狠抓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培育建设50个县域示范工业集中区,促进县域与发达省份共建产业转移示范区,推进产业聚集。以县城为重点打造区域性中小城市,实施沿黄生态城镇带规划,抓好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建设,规范特色小镇有序发展。三是推进区域协作。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加强战略合作,推动黄河金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7.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一是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补齐加强监管和优化服务的“短板”。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和“最多跑一次”。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二是加快推动农业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因地制宜实施“三变”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参股、委托、搭载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三是扎实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公平竞争原则,落实攻坚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改组组建一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省属企业市场化重组,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做强做优做精主业,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步伐,持续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四是采取有效措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落实好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准”要求,进一步放宽准入,拓展发展空间,降低要素、制度、税负成本,支持民营企业与大型国企开展协作。组建民营经济发展纾困基金,逐步扩大担保基金,发挥好产业基金作用,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鼓励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推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清理违反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的政策文件。开放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为民营企业服务,支持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平台,建立省市县三级领导结对帮扶民营企业机制。同时,继续深化财税、金融、电力、国有林场、价格等重点领域改革,完成机构改革任务。

 8. 扎实推动全面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大力发展“三个经济”,着力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一是做强枢纽。做大铁路网、织密公路网、优化航空网、构建综合交通网、做强信息网,着力打造陆空一体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快西银和西延高铁、城际铁路、西安火车站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加大西十、西康、延榆高铁项目推进力度,完善省级高速公路联络线和通县高速公路网。推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完善支线和通用机场布局,加密国内国际客货运航线,构建“一核多极”枢纽体系。加快建设西安、延安、宝鸡国家物流枢纽。推进“宽带陕西”“云端陕西”建设。二是扩大门户。构建“一带一路”五大中心,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航空口岸、铁路口岸,以及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分拨、跨境电商国际合作、加工贸易转移承接中心建设。持续深化陕粤港澳经济合作周等活动,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继续办好欧亚经济论坛、丝博会暨西洽会、农高会,积极打造空港、陆港产业集群,抓好中哈、中吉等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用足用好第五航权,加快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推动中欧班列长安号高质量运营,培育高铁新城经济区。三是促进流动。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落实特殊人才支持计划和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措施。推进“互联网+物流”建设,培育无车承运、智慧物流等新业态。畅通能源供给通道,加快输气管道、电力外送网络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供应链金融。

 9.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抓好稳定就业和居民增收。认真落实国家关于促进就业工作的相关部署,重点保障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转岗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对就业的影响。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完善工资增长机制,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推动产城融合,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切实做好欠薪治理工作,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支持创业载体建设,在县区、乡镇两级建设标准化创业中心。加强与各类院校合作,采取订单式、定向式、项目制等方式推动实现培训即就业。二是切实做好民生保障。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全面推进社会领域教育现代化、全民健康保障、社会服务兜底、文化旅游提升、公共体育普及五大工程建设,更新增补项目储备库。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重点解决义务教育突出问题,推进产教融合,加强“四个一流”建设。推进健康陕西建设,持续深化医疗综合改革,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十四运场馆、三大博物馆提升改造、疑难病症和中医药传承创新等民生工程建设,启动第二批省级重大文化项目遴选工作,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生活困难退役军人救助保障机制。坚持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