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榆林市榆阳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持续反复的疫情冲击,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要求,坚决守住“保”的底线、筑牢“稳”的基础、保持“进”的态势,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一)经济实力和综合影响力显著提升。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全区经济总量强劲增长、再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73.51亿元,完成年任务1400亿元的119.5%,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8%,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全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867.47亿元,完成年任务1500亿元的124.5%,增长25.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4.85亿元,完成年任务443亿元的96.4%,增长2.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88亿元,完成年任务300亿元的94.3%,增长2.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44.3亿元,完成年任务85亿元的169.8%,增长82%;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3143元、19586元,分别完成年任务44397元、19994元的97.2%、98%,分别增长5%、6.8%。全区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市前列,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88位。

(二)产业转型不断阔步向前。全区传统产业向质而行,新兴产业从新而动,“煤”与“非煤”两翼齐飞,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版图日渐清晰。一是能化产业发展量质齐升。兖州煤业50万吨DMMn项目一期、圆恒23万吨/年液化天然气填平补齐项目建成投产。华能150兆瓦、华电50MW等光伏项目顺利开工建设,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建成智能化煤矿矿井13个、智能采掘面27个,大海则、巴拉素2个千万吨级煤矿顺利完成建设任务,全年煤矿核增产能3360万吨,完成电煤保供2900万吨。全年11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7升4降”,其中,原煤产量达到15129万吨,增长5.5%;洗煤827万吨,增长116.5%;铝锭60.5万吨,增长18.4%;甲醇136.1万吨,增长15.7%;发电量189亿度,增长3.1%;天然气100.7亿方,增长0.2%;电石13万吨,增长201.2%;原盐111.3万吨、水泥100.1万吨、煤制油87.7万吨、兰炭27万吨。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挺起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榆阳一号”无人机完成组装下线,马合航空产业园完成5325亩土地统征、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中能氢储研发实现试生产,东沙二手车集中交易市场、铝下游产业园标准化厂房二期建成投用,芹河数字经济产业园基础设施项目启动建设。三是文旅融合进程加快推进。赵家峁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赵庄村创建成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古塔镇创建成为省级旅游特色名镇,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榆林古城、中国陶唐都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榆阳成为“全国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新华社“2022乡村旅游新空间”。全年组织开展了“清爽榆林”沙地避暑旅游季、第二届冰雪运动季、陕北榆林过大年等系列活动,旅游接待人数达到8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7亿元,同比增长0.5%。

(三)乡村振兴结出累累硕果。建立“5+3”工作专班机制,创新打造了白舍牛滩村、黄崖窑村等30个“五大振兴+”示范村。在全省率先实施培育“头雁”项目,为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动能。持续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全年完成美丽农居改造1021户,新建农村卫生厕所0.5万座,建成投运5座垃圾压缩转运站和10座污水处理站,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基本实现全域覆盖。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实现317个行政村帮扶全覆盖。创新发展了古塔镇杭庄组“雨污回收利用”、牛家梁镇什拉滩村“矿区综合开发”等一批“伙场(庭院)经济”。坚持稳粮保供,全区粮食产量再获丰收,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18.81万亩,粮食产量达到8.84亿斤,较上年增加0.58亿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四娃圆梦和亚平家庭农场入选“陕西省最美示范家庭农场”,红石桥乡西左界村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加强农产品品牌创建,申报南瓜、山药、山地苹果3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加快补齐产业链条短板弱项,新建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库195个,明杰马铃薯深加工项目主体建成。建成刀红路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成功入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区。大力实施“4+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累计发展玉米80万亩、马铃薯25万亩、大漠蔬菜8.5万亩、优质果树5万亩,推广富硒水稻和谷子6000亩、中药材4580亩、菊芋2380亩,羊子、肉牛、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183万只、8万头和80万头。全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获评全省优秀。

(四)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建设。2022年,面对前所未有的投资下行压力,全区上下坚持“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严格落实重点建设项目“一月一调度、一季一评比、半年一观摩、全年一考核”高效推进机制,以项目建设的实际成效助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先后研究出台《榆阳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榆阳区固定资产投资考核管理办法》,扎实完善项目管理机制。采取重点项目区级领导包抓、筹划项目集中开工、狠抓重大项目前期、紧盯项目跟踪服务、超前谋划项目储备、全力抓好争资争项等工作措施,凝聚合力推进项目建设,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全年213个重点项目开(复)工168个,开(复)工率为78.9%,完成投资248.4亿元。其中:134个政府投资重点建设项目开(复)工97个,开(复)工率72.4%,完成投资22.4亿元;79个企业投资重点建设项目开(复)工71个,开(复)工率为89.9%,完成投资226亿元。全年共争取各类资金32亿元,创历史新高。

(五)城市改造提升成效明显。一是古城保护开发有序。有条不紊进行古城保护开发,完成榆林古城南大街外立面改造维修及基础项目和榆林古城大街灯光亮化,东城墙配套服务设施及西侧裸露土地治理项目全部完工;凌霄广场于10月1日建成开放,再现“笔墨纸砚”盛景。二是城市更新推进有力。坚持市区一体化发展理念,梯次推进、滚动实施小西沙片区棚户区改造,仅用时43天完成文化南路改造一期576户征收任务,累计完成文化北路、文化南路协议签订3364户,跑出了榆阳棚改“加速度”。全年完成43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城区居民生活环境实现了“旧貌换新颜”,幸福感明显提升。全年实施巷道改造88条、城区旱厕改造配套主巷道建设改造工程49条、建设公厕29座、公用旱厕改造14座,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围绕补平“坑洼路”、打通“断头路”,不断加快城市路网改造步伐,迎宾大道西延伸段顺利建成通车。

(六)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全面推进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行动,实现“绿色榆阳”由浅向深的快速迈进。全年高标准完成60多个重点区域景观绿化120万平米,完成环城生态保护与修复30万亩,完成环榆森林村庄建设33个、森林集镇2个。聚焦“双碳”目标,有序实施碳汇林建设,完成小纪汗林场等四个片区碳汇评估,建成华能碳汇林基地3万亩,启动60余万亩乔木林碳汇监测和“百万亩绿色碳库”示范项目建设,探索出林业碳汇价值转化的“榆阳路径”。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五十一项攻坚行动,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0天,国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建成袁大滩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七)改革创新取得积极成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实施“一户一田”2.4万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勘误48万亩,实现317个行政村和433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审计全覆盖。农村宅基地改革稳步推进。稳步开展乱占耕地建房排查整治,新增青云郑家川、上盐湾新庄则2个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盘活利用试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全区农村集体资产总额达到130亿元,集体经济收入总额超过6亿元,收入超过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到152个。园区改革稳步推开。坚决打破以财政投资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体制,实行“管委会+公司”运行模式,整合组建榆阳区产业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效明显。联合中信证券公司全面启动债券发行工作,全年共取得银行授信28亿元;联合中信证券公司成功发行定向融资工具(PPN)项目债券10亿元。区属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加快。成立区国资委,研究出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制定推动区属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创新形成区属国有企业“一企一策”管理模式,国企监管水平不断提升。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创新驱动实力增强。开展秦创原创新平台建设,设立秦创原(榆阳)创新促进中心。全年完成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66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1家;技术市场交易额累计登记3.25亿元;认定蹬羚企业1家、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市级众创空间各1家,市级孵化器1家;R&D投入达到14亿元。“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打造了“榆悦办”政务服务品牌,创新实施首席事务代表独立审批制改革;推行政府投资项目“容缺受理+并行办理+全程帮办代办”审批办法;开展跨区办,与高新区实现160个政务服务事项“跨区通办”,与西安市雁塔区、临渭区,宝鸡市金台区、凤翔区,铜川市耀州区实现4大类54事项“跨区域通办”。全年落实减税降费11.6亿元,国有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租金减免109万元,累计下达支持民营企业区级奖补资金1.3亿元,“真金白银”助企纾困,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全年净增“五上企业”62户,新增各类市场主体 14902户,均位居全市第一 ;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考核排名全市第一。招商引资成效提升。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九条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设立2亿元招商引资政策兑现资金池,全年共签约项目41个(其中:1-5亿元项目17个,5—30亿元项目13个,30亿元以上项目8个),引资总额605.5亿元,到位资金244.3亿元,其中省外到位资金142.3亿元,省内到位资金102亿元。引资总额和到位资金较上年分别增加385.5亿元、33.3亿元。

(八)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累计投资3.6亿元,实施市职教中心迁建、市二十九小等12个校建项目、实施改薄维修项目64个、实施教育教学设施采购项目7个,综合办学实力持续提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年维修、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58处,新建拦沙坝26座、除险加固淤地坝9座,新建护岸堤防8.8公里,改造渠道26.1公里,新增节水灌溉农田1826亩。金麻片区、榆横矿区煤矿疏干水项目实现全线通水。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区中医院迁建项目完成主体建设,星元医院完成旧院区改造,鱼河峁、马合、金鸡滩、孟家湾等乡镇卫生院顺利完成建设任务。就业创业实现新增长。组织“春风行动”系列线上招聘会8场、线下公共招聘10场,新增城镇就业8377人,失业率控制在3%。强化创业载体建设,创业中心和孵化基地入驻各类创业实体206个,出孵实体49个,辐射带动就业5670人。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建成保宁路社区等12个24小时城市智慧书房,开展戏曲、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等惠民演出1000余场,拍摄完成电影《一片绿洲》,区文化馆获评国家一级文化馆。圆满完成省十七运榆阳赛区赛事组织筹备、竞赛场馆建设等工作,精心组织开展乒乓球、棒垒球及轮滑等测试赛,全民健身热情高涨。住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原麻黄梁工业园区公租房交房完成入住改造,流水沟公租房、安置房项目启动建设。养老和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全力推进养老设施建设两年清零行动,新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3所、农村互助幸福院15所,维修改造农村互助幸福院62所。打造标准化儿童之家13所,扎实开展侵害妇女权益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妇女儿童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社区治理效能不断增强。建成沙河路、明珠路2个街道办公场所和长虹路等8个社区服务中心,完成金华路等6个省级标准化社区建设和金口则、未来2个市级社区达标改扩建项目,建成高品质街道便民服务驿站10所,社区治理服务功能更加完善。社会保障和安全底线越兜越牢。深入推进全国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发展试点工作,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为主体,急难社会救助和专项社会救助为补充,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分层分类的榆阳救助体系。政府买单实施“四元民生保险”工程,为辖区常住居民撑起“保护伞”。突出抓好应急能力提升、安全生产监管、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全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实现“双下降”,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2022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是宏观发展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稳增长压力持续加大;二是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任务艰巨,新旧动能转换仍需持续加力;三是民营经济规模偏小活力不强,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提升改善;四是重点项目策划储备不够,要素保障能力亟待增强;五是商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滞后,消费潜力没有充分释放;六是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民生领域短板较多。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深入落实省十四届一次人代会、市委五届四次全会和区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安排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主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实施“项目立区、产业强区、富民安区、科创兴区、生态美区、品质建区、民生优区”七区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榆阳新篇章。

2023年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达到18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2.5%,达到2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达到44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1%,达到300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8%,达到46163元和21152元。

三、2023年主要工作任务

(一)综合施策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一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建成玉米增密度提单产示范区10万亩,打造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努力提高耕地质量,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3.1万亩,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7.9万亩,打造美丽农田2万亩。实施农业技术提升工程,示范推广高粱、谷子等良种12万亩,大力推广玉米“六位一体”、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小杂粮“旱作集成”等高效高产技术,精准落实农机购置补贴2000台(件),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达到82%以上。加强农产品品牌创建,申报山地苹果、山药、南瓜3个绿色食品,鱼河大米、榆阳香瓜2个地标产品,榆阳红薯、辣椒、高粱、草莓4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坚定抓好“伙场(庭院)经济”发展,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群众抱团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整合投入1亿元,着力打造镇川、金鸡滩2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和古塔等4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接续推进古塔余兴庄等12个村组就地移民搬迁工程,改造美丽农居1500户。实施大河塔等6个乡镇气化工程,年底实现19个乡镇燃气接入全覆盖。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新改建卫生厕所6000座,完成马合镇等8处污水直排口治理。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南部山区煤矿疏干水综合利用工程,新建供水工程21处及镇川镇供水管网1处,新建拦沙坝、淤地坝64座,6月份开工建设尤家峁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高质量抓好“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区创建,实施巴拉素至小河畔公路等一批交通道路工程。全力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少于119万亩、产量不少于8.5亿斤。着力扩大湖羊、肉牛饲养规模,建成金鸡滩15万只湖羊养殖基地、陕粮农集团万头肉牛养殖、华林农业万头肉牛养殖基地等重点项目,确保羊子、肉牛饲养量分别达到210万只、10万头。二是稳住工业经济基本盘。建成投产2000万吨大海则、2000万吨巴拉素等2个千万吨级矿井,全面启动1000万吨可可盖、1000万吨郭家滩等矿井建设,力争全年原煤产量达到1.6亿吨。争取兖州煤业50万吨DMMn项目二期、未来能化50万吨高温费托蜡等煤化工项目启动建设,打造“煤头化尾”高端产业链。加快推进华能300兆瓦光伏平价上网、榆林2100兆瓦光伏发电等12个新能源项目建设,积极布局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储能综合项目;聚焦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快推进中能氢储研发、氢能产业科创中心项目建设,打造西部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氢能应用先行地区。加强生产运行调度,推动工业产能充分释放,力争全年发电量达到190亿度、原盐达到120万吨、煤制油达到90万吨、铝锭达到60万吨、天然气达到98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达到27.5万吨、甲醇达到140万吨、水泥达到100万吨、兰炭达到30万吨、电石达到15万吨。三是推动服务业恢复向好。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落实好各项促销费政策措施。扎实做好商贸服务业企业培育、升规入统工作,全年净增限上、规上企业20户以上。支持明杰农业、老闫家等外贸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外贸经济稳中提质。加快建设塞上伙盘街和古城智慧农贸市场,积极引进落地奥特莱斯国际名品小镇、吾悦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建成投运榆林恒生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和喜洋洋时代广场。鼓励传统商贸企业积极开展电商业务,力争线上交易额突破25亿元。做强做精“沙地上郡”区域公共品牌,年内培育“榆阳好产品”5个,在全国主要一线城市举办好产品年货节,让榆阳好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培育发展首店经济、商圈经济、夜间经济,推动夫子庙步行街等商业特色街区提质扩容,推动榆林老街打造省级商业步行街。开展消费提振行动,发放惠民消费券,举办名品荟、名车展等主题促销活动,让市场活力竞相迸发、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力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0亿元以上。

(二)高质高效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安排重点建设项目259个,总投资1567.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13.1亿元。其中:政府投资项目166个,总投资146.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3.5亿元;企业投资项目90个,总投资128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85亿元。要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扎实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紧盯机制建设、前期谋划、项目实施和考核问效等环节,多措并举推动谋划项目落地、新建项目开工、在建项目竣工、建成项目投产,力争项目建设实现量与质的“双提升”。一是着力抓好机制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重点项目谋划、储备、开工、投产“四张清单”滚动更新机制。二是着力抓好项目谋划。深入研究国家、省、市投资政策,盯住古城保护、城市更新等重点领域,做好项目谋划策划包装工作。三是着力抓好项目前期。持续加大项目前期经费投入,为项目前期工作开展提供有力资金保障。利用冬歇期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确保项目建设条件提早落实到位。四是着力抓好要素保障。全面梳理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清单,积极“跑市进省”争取林地、土地等指标定额倾斜。持续开展要素保障部门集中办公,积极破解要素制约,切实解决项目建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五是着力抓好项目调度管理。认真落实任务分解、领导包抓、集中开工、观摩点评、按月调度等工作措施,积极发挥项目分析应用平台作用,形成齐抓共管合力,确保项目建设有力有序推进。六是着力抓好项目招引。聚焦构建“碳中和”、智慧物流、新能源、马铃薯、文旅融合、湖羊、铝合金等重点产业链,积极招引储备一批产业集群项目。七是着力抓好奖惩兑现。严格对照任务分解,按照重点项目建设考核管理有关规定,及时进行考核问效。

(三)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能级提升一是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紧紧围绕“4+2+X”农业主导产业,稳定发展高产玉米80万亩、马铃薯30万亩、大漠蔬菜8.5万亩,新建日光温室50座、塑料拱棚300个,改造提升蔬菜标准园5个,发展标准化露地蔬菜2万亩,打造富硒水稻、富硒谷子、黑豆示范基地各1万亩,推广菊芋3000亩,建立柴胡、万寿菊、酸枣等中药材示范基地。加快补齐农产品深加工短板,建成20万吨/年马铃薯产品深加工、万头肉牛屠宰生产加工线和农副产品、小杂粮加工及仓储、25万吨/年菊芋综合加工等项目。聚焦农业延链补链,系统布局建设冷链物流、皮毛加工等产业。二是全力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稳步推进4A级旅游景区建设,努力争创5A级旅游景区。重点抓好榆林古城旅游开发、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黄崖窑冰洞、青云郑家川民居、梅家畔陶唐石城遗址、鱼河古城、三道河子草滩风情园等文旅融合项目建设,全年创建1-2家省级休闲旅游度假区,1-2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加快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力争全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三集聚园区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方面,加快推进春晨博发10万吨/年铝板带箔、恒基中旺年产15万吨高端合金铝材、陕西有色年产43万吨铝基新材料、20KT镁基轻量化新材料及汽车零部件深加工、智能路灯和LED光源及其他LED灯具生产加工等示范项目建设。现代物流业方面,全力打造马合通航产业园,加快推进建设园区内部道路、无人机制造标准化厂房、飞机机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榆阳一号”首架货运无人机年内试飞成功。实质性启动建设三科智慧农商城,统筹抓好京东共享经济产业园、奥阳智能仓储物流园等项目,建设高水平的智能物流产业组团。体育康养产业方面,依托榆阳产业园体育小镇、中医院等示范项目,加快引进体育运动、医疗康养等新兴业态,年内启动金花医药大健康产业园和广济堂中医药产业园项目。数字经济产业方面,启动榆阳数字产业联盟港项目建设,加快完成项目前期手续办理。节能环保产业方面,在金鸡滩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区域,推进建设固废处理、煤矿疏干水综合利用、德隆环保刚性填埋场等项目,打造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轻纺产业方面,启动通海羊绒纺织生产基地、红太羊绒产业项目建设,将我区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轻纺产业基地、中国羊毛防寒服名城。氢能产业方面,积极布局“研-制-储-输-用”氢能全产业链,加快推进国家电投氢能发动机制造、榆能集团储氢技术研发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区域氢能产业基地。

(四)持续用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力推进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围绕省级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创建,持续优化开展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数字化、协同化建设,不断提升和巩固“受审勘”分离、“不见面审批”改革,做大做强“马上办、帮代办、预约办、主动办、上门办、一次办”,着力打造企业和群众满意的营商环境,努力让营商环境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区域竞争新优势。持续深化信用体系建设,加快信用村镇建设,确保综合评价保持全市前列。高质量完成国土空间规划,6月底前完成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审批和90个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深化园区改革创新,加快完成园区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探索推行“亩均论英雄”和“标准地”改革,切实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绩效。实质性推开园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项目准入、备案确认等审批权限下放至园区,最大限度赋予园区审批自主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大力支持城投、文投、农投等区属国企建立成熟的现代化经营体制和市场化用人机制,不断优化布局、盘活资产、做大规模、提升效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一户一田”5000亩,做好土地确权登记后续管理服务,开展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完成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审计及清产核资工作,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持续深化供销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工作,新建小壕兔等6个惠农综合服务中心;大力推进快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快递下乡进村”工程,打通末端配送“最后一公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发展共同体、教育联合体、“一帮一带”等办学模式改革,扎实开展教学教研、师生交流、竞赛评比等活动,切实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不断缩小校际发展差距,全面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加快推进24个社区阵地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治理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任务,努力提升基层群众自治水平。全方位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建设秦创原榆阳创新促进中心和轻纺产业两链融合试验区,打造8家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新认定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10个以上,认定省级专业人才10人以上,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00家;狠抓全社会研发投入,将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至0.4%;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力争技术交易金额突破4亿元。全面落实科技创新若干奖补政策,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性。持续抓好招商引资。依托优势产业开展链条招商,运用“投行思维”开展“基金招商”,委托专业机构开展中介招商,借助异地商会开展以商招商,一事一议落实招商九条政策,确保全年新引进项目50个以上,引资总额达到650亿元以上。

(五)持之以恒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一体保护,全域化增绿护绿,确保全年完成营造林30万亩、重点区域绿化面积200万平米、农田防护林网建设200公里,建成森林集镇4个、“三化一片林”示范村20个;扎实开展17万亩以大扁杏为主的特色林果基地管护;加快推进20万亩优质饲草种植和天然草地改良。聚焦“碳汇林业”,围绕巴拉素林场五十里沙工区实施林业“碳汇林业提升年”行动计划,新建碳汇林5万亩,高标准建设国家级碳汇林业示范区。全面加强能耗管控,强化煤炭洗选、化工、电力等重点领域节能管理。持续抓好铁腕治污五十一项攻坚行动,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整治、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完成2万户冬季清洁取暖改造任务,推动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六)乘势而上推进城市更新建设。坚持城市更新与城市创建同步结合,在榆林古城保护开发、小西沙片区拆迁改造的良好基础上,加大拆破除旧力度,全面完成2021-2023年度84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整治提升中心城区6米以下巷道98条、新建13座公共卫生间和10座5G智慧公共卫生间。6月底前完成文化北路两侧、文化南路、西溪地块、梅花楼片区房屋征收和文化南路拓宽改造。全面启动市政府北、榆林大道西(区政府北)片区征迁和小西沙片区城市更新改造项目。持续实施大街提升改造工程,打造20个古城示范店和10个示范四合院,建成古城展示中心和运营中心。加快推开全域垃圾分类,高质量创建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区。高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10个项目174项创建任务落实,奋力冲刺国家文明城市创建。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建成智慧生态停车场、榆林古城文化会客厅、榆阳黄土文化艺术中心等城市重要节点项目。持续完善商业网点和服务驿站布局,打造居民“一刻生活圈”,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七)精准保障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一是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市十八小分校、市二十七小、市三十小、市职教中心迁建等项目建设进度,启动建设市二十九小、三十二幼、市十二中扩建教学楼、市二十一小等10个重点项目,实施市八小、巴拉素初级中学等16个薄改提升工程,努力缓解学位短缺问题,稳步提升办学质量。二是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加大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人才队伍建设培训,不断提升处置重大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强化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启动星元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创建以及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中医院三级乙等医院创建工作,年底前建成朝阳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麻黄梁卫生院等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谋划打造镇川、金鸡滩等一批区域性中心卫生院。扎实推动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成一批重点专科和“名医工作室”。三是大力繁荣公共文体事业。扎实开展公共文化场馆设施体系提档升级行动,实施“智慧榆阳”数字文化、公共数字平台、数字文化应用场景等工程,提质改造31个基层文化场所,努力打造全民阅读“书香榆阳”典范城市,积极优化提升《兰花花》等精品节目,全年完成1000场惠民演出,力争2023年底建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紧紧围绕人民健身需求,扎实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四是努力提高民生保障。抓好“一老一小”民生工程,建成投用24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加快推广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医养结合集中养护、“中央厨房”老年助餐工程,不断丰富多元养老供给模式;积极开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推进省级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区创建;新建3所儿童之家,严格落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困境儿童福利保障政策,托起困难儿童生存底线。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政策,确保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加大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力度,强化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关爱服务,兜住社会民生底线。重点盯牢特困、低保、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等低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参保覆盖面。严格落实医保惠民政策,启动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加快推进婚丧领域移风易俗,提高城市文明水平,年底建成投用殡仪服务中心二期工程和四里沙公益性公墓。大力推进慈善社工事业发展,打造8个乡镇(街道)社工站示范点。五是着力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建成区级应急指挥平台,进一步提升应急指挥能力。聚焦煤矿、道路交通、消防等14个重点行业领域,深化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切实提升安全生产治理水平,全力守住安全稳定底线。从严抓好食品药品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深化“平安榆阳”建设,有序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坚决防范和打击涉暴、涉恐、涉毒、新型网络犯罪行为,坚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奋力谱写新时代榆阳现代化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