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楼骑街

骑街楼六座,分别为鼓楼、凯歌楼、钟楼、新明楼、万佛楼、文昌阁。

鼓楼又叫谯楼,始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城台为砖砌窑洞式,共两层,一层分南北两院,各院均有配殿。楼高 18.5 米。南院有四柱三楼,并木牌楼一座,造型非常奇特,上刻“千古无双”和“裕国富民”匾额。楼下洞门四开,通东、西、南、北街道,楼四面洞口分别镶嵌“驼峰”、“芹水”、“谯楼”、“更声”等大字。

凯歌楼原叫怀德门,因明武宗朱厚照曾住过,也叫太乙神宫。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城台为砖砌窑洞式,通南北大街。有上楼台阶。楼为两层,一楼分南北两院,工艺精巧,楼的四角有钟楼、鼓楼东西相对,高 20 米。楼南洞口原刻“古怀德门”四字。现钟楼建于民国年间。城北有钟楼山,原有建于明代成化八年的钟楼,后毁。1921 年,在大街中部原焚毁的牌楼旧址上建成现在的钟楼。楼高 24 米,全用青砖建筑,四面开洞口通行,东有大门,登台阶、过天桥可上楼。楼为四层,第二、三层用水磨砖砌成。四角为八字形水磨砖,圆柱直通二楼。顶层为重檐八角亭,楼四面洞口有石刻横匾额,书“北临雁塞”、“南控乌延”、“芹水流芬”、“驼峰险峻”等字。楼上横书“蜚英腾茂”、“万流仰镜”。楼貌奇特,雄伟壮观。登楼凭眺,可见榆溪河环其西,驼峰山绕其东,格外壮美。

新明楼建于明代。北与钟楼、南与万佛楼遥相对峙。楼为十字歇山顶,重檐三滴水,木式结构,高 18 米。楼基为四座石台,四面有通道。石台上四根立柱围绕,纵横木构、榫卯爻接。楼为三层,楼顶和屋檐下覆盖黄色琉璃甬瓦,顶脊尖端有立体龙兽相对眈视。脊上人物走兽形象各异。飞角悬挂风铎,又叫风铃,风吹叮当响亮。屋檐檩下,人物花卉,雕梁画栋,玲珑秀丽,生动逼真。三楼原悬挂清代著名书法家叶兰书“无上高真”匾一块,后丢失。楼上现遗存有明代万历年间高约 2 米的铜像一座。

◆现钟楼建于民国年间。城北有钟楼山,原有建于明代成化八年的钟楼,后毁。1921 年,在大街中部原焚毁的牌楼旧址上建成现在的钟楼。楼高 24 米,全用青砖建筑,四面开洞口通行,东有大门,登台阶、过天桥可上楼。楼为四层,第二、三层用水磨砖砌成。四角为八字形水磨砖,圆柱直通二楼。顶层为重檐八角亭,楼四面洞口有石刻横匾额,书“北临雁塞”、“南控乌延”、“芹水流芬”、“驼峰险峻”等字。楼上横书“蜚英腾茂”、“万流仰镜”。楼貌奇特,雄伟壮观。登楼凭眺,可见榆溪河环其西,驼峰山绕其东,格外壮美。现钟楼建于民国年间。城北有钟楼山,原有建于明代成化八年的钟楼,后毁。1921 年,在大街中部原焚毁的牌楼旧址上建成现在的钟楼。楼高 24 米,全用青砖建筑,四面开洞口通行,东有大门,登台阶、过天桥可上楼。楼为四层,第二、三层用水磨砖砌成。四角为八字形水磨砖,圆柱直通二楼。顶层为重檐八角亭,楼四面洞口有石刻横匾额,书“北临雁塞”、“南控乌延”、“芹水流芬”、“驼峰险峻”等字。楼上横书“蜚英腾茂”、“万流仰镜”。楼貌奇特,雄伟壮观。登楼凭眺,可见榆溪河环其西,驼峰山绕其东,格外壮美。

万佛楼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城台为砖砌四孔窑洞,街道穿南北洞而过。楼高 18 米,楼南东西各有天门、地门,登上台阶可通楼顶。楼为两层,一楼北是观音殿,南是孔雀明王佛殿。南北院内各有东西配殿 3 间;二楼为通殿,外围木栏杆,楼上原有大小佛像近万尊。楼南院有铁旗杆一对、铁狮子一对,现无。楼东大门上有天桥,直通殿院。万佛楼是榆林佛像最多的一座楼。

文昌阁又叫四方台。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楼为十字歇山顶,重檐三滴水,木式结构,高 18 米,楼基为四座石台,因此又被称为四方台。楼为 3 层。有 28 柱支撑,全木结构,和新明楼建筑风格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