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道

榆林从明代建城以后,由于军事、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多次维修扩建。特别是“三拓榆阳”扩建之后,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榆阳镇形成了“六楼骑街”的南北大街,与大街平行的二街(今称新建路),与大街、二街相垂直且贯通东、西、南、北的95条巷道。据《榆林县地名志》的记载和李永清先生等人的考证,街道的命名以建成的先后为据,分别叫大街、二街。巷道的命名五花八门,极其丰富。有以人物命名的,如常官巷、李学士巷、吕二师巷等;有以古建筑命名的,如四方台巷、万佛楼巷、新楼巷等;有以寺观命名的,如定惠寺巷、普济寺巷、三官会巷等;有以地形地貌命名的,如城根巷、沙沟巷、水圪坨巷等;有以花草植物命名的,如芝圃巷、苇则巷等;有以商品贸易市场命名的,如肉市巷、盐市巷等;有以生产的商品命名的,如砂锅巷、豆腐巷、曹辣肉巷等;有以官署衙门命名的,如镇署巷、县官巷等;有以泉水命名的,如普惠泉巷、水桥畔巷等;有以动物命名的,如五虎庄、绣鸡巷等。

榆林城从南到北的巷道主要有:

城根巷由于位于城墙根底下,故名。“文革”时曾改名“前哨巷”。

税房巷明代在南门口设立税收机构——税课司,因其房子很大,清代成巷后,以巷口的税收房子为巷名。“文革”时曾改名“红星巷”。

四方台巷清乾隆十九年(1754),在大街此处建骑街大楼——文昌阁,因楼基为四个正方形台座,又被称为“四方台”。成巷后以楼为巷名。“文革”时曾改名“抗美巷”。

定慧寺巷清康熙年间,巷口建有禅院定慧寺,巷以寺为名。“文革”时曾改名“健康巷”。

三官会巷清康熙年间,此地建有道观三官庙(天官、地官、水官),逢节有庙会,故名。“文革”时曾改名“交通巷”。

大有当巷其临街巷口曾有“大有当铺”,清康熙年间成巷后,以铺为名。“文革”时曾改名“先锋巷”。

绣鸡巷因此处原为出卖各种刺绣的市场,刺绣中以绣鸡最有名,清代成巷后以绣鸡为巷名。“文革”时曾改名“革新巷”。

普济寺巷此处原有禅院普济寺,清康熙年间成巷后,以寺为名。“文革”时曾改名“建设巷”。

水圪坨巷清康熙年间,因该处被东山流下来的洪水多年冲刷,形成凹凸不平的小土丘,土丘周围常年有积水,群众称其为水圪坨,成巷后,故名。“文革”时曾改名“劳动巷”、“光明巷”。

万佛楼巷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在南大街修筑骑街大楼万佛楼。成巷后以楼为名。“文革”中曾改名“文革巷”。

贾盘石巷清顺治年间,此巷内曾经有贾姓人家,家中有一块巨大的石头,闻名全城,观者络绎不绝,遂以其姓和巨石为巷名。“文革”中曾改名“工农巷”。

常官巷明崇祯年间,曾有一位姓常的官吏住在此巷,他为官清正,颇孚民望,百姓遂以其姓冠以巷名。“文革”中曾改名“建国巷”。

李学士巷成巷于明崇祯年间。相传巷内曾住过很多做官的人,个个才华超群,自比唐代李白李学士,遂以李学士为巷名。“文革”中曾改名“革命巷”。

新楼巷明代此处建有骑街大楼新明楼。万历后期成巷后,以楼为巷名。“文革”中曾改名“红旗巷”。

八狮巷明代此处原为延绥镇城守备署衙门,建有辕门两座,门前各饰石狮子四个,共为八个。万历年间成巷后,以八个狮子为巷名,叫八狮巷。“文革”中曾改名“红旗东、西巷”。

盐市巷明代此地为卖食盐的市场,万历中期成巷后,以盐市为巷名。“文革”中曾改名“新建巷”。

曹辣肉巷明代万历中后期成巷。因此巷内住有曹姓人家,以烹调辣肉而知名,故名。“文革”中曾改名“军民巷”。

芝圃巷因该地原有花圃,花圃内主要种芝兰。每当芝兰开放,真是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明代万历初成巷,因以芝圃为名。“文革”中曾改名“反修巷”。

钟楼巷明万历初年成巷。因此巷比其他巷道要宽,故称为宽巷。民国十一年(1922),在原焚毁的牌楼处修建了骑街大楼长春楼,后改为钟楼,巷以楼名。“文革”中曾改名“东方红巷”。

苇则巷明代万历中期成巷。因巷西段地势低下,积水成洼,芦苇丛生,故名苇则巷。“文革”中曾改名“红卫巷”。

牌楼巷明万历中期成巷。因巷口大街建有德政牌楼一座,故名牌楼巷。“文革”中曾改名“文化巷”。

解放巷旧称守备巷、县官巷。明代万历初期成巷。此处明代为榆林卫守备衙门,故名守备巷。清代雍正八年(1730),设榆林县,该巷为县衙门所在地,更名为县官巷。1949年6月1日为庆祝榆林解放,改名为解放巷。

吕二师巷明代万历初期成巷。巷内曾住吕氏兄弟二人,知识渊博,孝敬父母,友善邻里,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人称吕二师,巷以人名。“文革”中曾改名“四清巷”。

胜利巷旧称府巷、镇署巷。清雍正八年,榆林设府,府衙门设于此处,称为府巷。民国五年(1916),陕北镇守使井岳秀设治于此,更名镇署巷。解放后,为纪念全国胜利,改名为“胜利巷”。

瓦窑沟巷明代弘治年间成巷。此巷在原故城的南门外,为烧砖瓦的窑场。成巷后以瓦窑场得名。“文革”中曾改名“红专巷”。

凯歌楼巷明代弘治年间,此处建有城门,名曰怀德门,明武宗巡榆时住此楼,改为太乙神宫。明朝军队在打败套寇后,常常在楼前举行祝捷仪式,改名为凯歌楼,后巷以楼得名。“文革”中曾改名“团结巷”。

孟良寨相传北宋仁宗年间,杨家将孟良巡边时曾在此处扎寨,故名。“文革”中曾改名“向阳巷”。

田丰年巷据传明代此处住有名人田丰年者。嘉靖后期成巷后,以人名田丰年为巷名。“文革”中曾改名“富强巷”。

磁店巷明代此处建有出售瓷器的商店。嘉靖初期成巷后,以店为巷名。“文革”中曾改名“战斗巷”。

马店巷明代成化年后期,此处曾开设有骡马大店。弘治年间成巷后,以店名为巷名。“文革”中曾改名“前进巷”。

挂面市巷明代成化年后期,此处有姓郭的人家,以产销挂面而知名,后这里成为全城的挂面市场。万历年间成巷后,以市场得巷名。“文革”中曾改名“援越巷”。

肉市巷明代此处为卖肉市场。万历年间成巷后,以肉市为巷名。“文革”中曾改名“农建巷”。

米粮市顶明代以后此处为粮食交易市场。后以市场得名。“文革”中曾改名“人民巷”。

砂锅巷明代成化年间,此处为烧制砂锅的手工作坊。正德年间成巷后,以砂锅为巷名。“文革”中曾改名“承红巷”。

豆腐巷明代此地有豆腐坊,在城内很有名气。正德年间成巷后,以豆腐为巷名。“文革”中曾改名“永红巷”。

沙沟巷明代前此处山坡被洪水冲刷成沟,沟内多沙。正德年间成巷后,故名沙沟巷。

大寺坡大寺又称寿宁寺,是当时城内一座非常大的寺庙,府志记载建于唐代。明代弘治年间,在寺的上下山坡建成巷后,得名大寺坡。“文革”中曾改名“绿化巷”。

普惠泉巷该巷东北端有普惠泉,成巷后以泉得名。普惠泉水流成溪,后在溪上建有小桥,方便人们通行。明代弘治年间此地成巷后,以水桥畔命名。“文革”中曾改名“四新巷”。

城隍庙滩该处为榆林府县城隍庙所在地,清代成巷后,以庙得名。“文革”中曾改名“跃进滩”。

仓巷明代此处建有广有仓,为城内粮食储备库。弘治年间成巷后,以仓为巷名。“文革”中曾改名“青年巷”。

大碾房巷明弘治年间成巷,因该地曾设有加工粮食的大碾房,故名。“文革”中曾改名“上游巷”。

红文昌楼清代乾隆五十四年(1789),在此地修建文昌祠,因楼墙为红色,故名。成巷后以楼为巷名。

马王庙坡明代正德年间,在驼山的半山坡处建有马王庙一座,后居民聚居此处,以庙为巷名。“文革”中曾改名“幸福坡”。

三教庵明万历年间此处建有供奉儒、佛、道三教教主的寺庙,因寺院由尼姑管理,因名三教庵。成巷后,以庵为名。“文革”中曾改名“大众巷”。

窑渠该地处于山半坡,常年被洪水冲刷成沟渠,明代成化中期居民在此挖土窑洞居住,故名。“文革”中曾改名“跃进巷”。

钟楼山明代成化年间,榆林卫城建成后,因此处地势高峻,其上建有钟楼一座,可为城内军民报时,故名钟楼山。“文革”中曾改名“红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