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寺观

榆林的寺庙与佛教的传入有很大关系。据记载,龟兹国在东汉初已传入佛教。公元75年班超平定莎车、龟兹、焉耆贵族的叛乱,将龟兹降人安置在今榆林城北的古城滩,设龟兹县,派上郡属国都尉管理。龟兹人把他们的信仰——佛教带到了榆林。

榆林城最早的佛寺是天界寺(即现存的梅花楼)。据史料记载,榆林唐代属夏州,“天界寺为唐建”。明代《重修寿宁寺碑记》称:“国初天界寺之遗址也,正统初始建菩萨,奏立僧纲,改名寿宁寺……”由于历代“大加修理”,改变了唐代的建筑风格。

到了明代,榆林古城为长城线上的九边重镇之一,战事频繁。为了祈祷战争的胜利与生命的安全,从官府、军队、富商到普通百姓,广修寺庙祠堂,祈求神灵和列祖列宗的保佑。到了清代,榆林城成了陕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富户商贾、各行各业的平民百姓集资大量修建寺庙,寺庙的建设既是积德行善的善举也迎合了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祈求神灵庇护、子孙兴旺、财源广进、平安富贵的心愿。古城内既有佛教、道教的寺观,也有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庙宇,还有民间俗神以及历代和当时的名人祠堂等,真可谓寺庙如林,蔚为壮观。

杜相唐老先生回忆,古城东倚驼峰山,西临榆溪河,呈东高西低之势,寺庙多建在驼峰之巅,伫立西城仰望驼山,但见红墙碧瓦,层楼重叠,松柏苍翠,景色壮丽。

城东南角是以兴隆寺为中心的包括东方境、九华庵、千佛寺、奎星楼在内的5座寺庙。由此向北,即以戴兴寺为中心,环绕香云寺、圆觉寺、关帝庙、洪济寺和观音庵(大庵),史称“四寺夹一庙,左带观音庵”。这一带山上、山下还有普陀庵、药王庙、天神庙、忠义祠、土神庙、痘神庙等。在驼峰山最高处,以小寺为中心,包括古塔庵、娘娘庙(塔山庙)、马王庙、关王庙、文昌楼等6座寺庙。在振武门(东门)下两山对峙的峡谷中有以龙王庙、文昌宫为中心,包括北峰上的三教庵、南峰上的天界寺(古称寿宁寺,又称大寺)和小庵在内的5座寺庙。向北钟楼山有朝阳观、凌云寺、慈恩寺和以东岳庙为中心的包括五祖殿、杨家庵、弥陀庵、地藏庵、白衣庵、天寿寺等在内的10多座寺庙。北泉(官井海子)及鸳鸯湖畔有南海境、白龙王庙。城西北角有府城隍庙、十王庙、县城隍庙、文昌宫、上帝庙、廒神庙。沿大街南行有三义庙、准提寺、凯歌楼(又叫太乙神宫)、报神庙、新楼观、灵官庙、旗纛庙、万佛楼、普济寺、定慧寺、万寿宫、文昌阁(四方台)、太白庙。城西二街有文庙、龙泉寺、妙德庵、官福寺、武庙、三官庙、财神庙、慈幼庵、乐善庵、西方境。西南城外有河神庙、杨家庵。南门外有清净灵山、菩萨殿、南关阁、三义庙。榆阳桥东有什仿院、五龙宫、榆阳寺。沿榆阳河东去,有鸣风寺、延寿寺、金刚寺、喇嘛寺。东门外有无量殿。这些寺观大多气势宏伟,殿宇巍峨,飞檐斗拱,琉璃瓦兽,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最大的佛寺为明嘉靖年建的榆阳寺。

香云寺有高两丈的铜铸站佛像。寿宁寺有丈余高的铜毗卢遮那佛坐像以及身披铠甲、手托宝塔、足踏夜叉、身躯壮硕、神态威严的四天王像。小寺睡佛长数丈,柳眉杏眼,高枕大被,手托腮,栩栩如生。戴兴寺有铜佛90余尊,铁罗汉16尊。万佛楼有大小铜佛像万余尊。名人书写的匾和楹联等,在乐善庵有“何必西天”、“一照大千”、“有意焚香何必远求圣境,诚心向善此处即是灵山”;定慧寺有“有人问我西来意,水在长江月在空”;朝阳观有“人莫心高自有身成造化,事由天空何必巧用机关”等。

各寺、庵、观都分别有和尚、尼姑、道士。每年举行法会,如佛诞节、成道节、涅槃节、观音菩萨圣诞节、盂兰盆会、斋会、讲经会等。

明、清两代是榆林寺庙建设的鼎盛时期。到了清代同治七年(1868),回民起义军进攻榆林,最大的寺院榆阳寺等遭到严重破坏。民国年间,战乱连绵,大庙宇或被焚毁或被占用。“文化大革命”期间,凯歌楼、鼓楼等古建筑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现今存下来的寺庙古建筑仅有新明楼、万佛楼、梅花楼、戴兴寺、香云寺、圆觉寺、洪济寺、关帝庙、东岳庙、观音庵、金刚寺、红石峡石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