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榆阳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面对疫情防控和经济下行双重考验,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紧扣“11255”奋斗目标,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发展保持了平稳运行、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全区各项事业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成功入选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区”、中国工业“百强区”、陕西省践行新发展理念“五强区”。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1000亿元,增长8.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6亿元,增长8.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亿元,下降3.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0.3亿元,增长15.7%;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115元、16628元,分别增长5.2%、7.7%。

(一)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加快发展。“3+2+X”新兴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全年新增优质果树2万亩、大漠蔬菜2.3万亩、优质饲草3万亩;建成小纪汗10万只、上河15万只湖羊养殖基地和14个镇村经济合作社规模羊场,开工建设金鸡滩15万只湖羊养殖基地、100万只现代化屠宰加工项目,湖羊饲养量达到50万只,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肉羊全产业链基地;建成投运金禾来万只肉牛养殖场一期和38个规模化肉牛养殖场,肉牛饲养量达到8万头;因地制宜发展孟家湾水产养殖、马合生态养鸭、青云万寿菊、红石桥山药等一批高附加值的特色种养殖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力支撑。“榆阳苜蓿”地理保护商标获得国家商标总局授权,“沙地上郡”现代农业区域公共品牌隆重发布,“榆阳湖羊”“榆阳饲草”“榆阳肉牛”等优质特色品牌进一步喊响叫亮。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33.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9亿斤。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施重点道路建设项目9个,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20多公里,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成鱼河、镇川等8座垃圾压缩站、12个污水处理站,金鸡滩—牛家梁—农业示范园污水输出管网一条,解决了集镇和周边村庄11万多人的生活污水直排问题;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66处,改善灌溉面积2.5万亩。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扎实推进“三改合一”“四区分离”“五化同步”,完成旧居改造4778户,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25个、卫生厕所5500余座,拆除各类建筑9500处,清理生活垃圾9万余吨。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整合投入7400万元,统筹抓好“十乡十村十件事”,高质量坚持5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启动就地移民搬迁三年行动,大河塔村建安堡组等18个试点先行先试。

(二)全力稳增长调结构,工业经济逆势增长。坚持把支持工业企业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选派719名疫情防控监督员进驻594家重点企业,有效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积极兑现各项惠企政策,为企业减税降费超过5.7亿元,工业经济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主要工业品产能进一步释放。千方百计推动工业产能稳产达效,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圆满完成了年度任务,其中原煤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2亿吨、增长26%;洗煤、甲醇、发电量、兰炭、天然气、原盐、煤制油产量分别达到1148万吨、143.7万吨、88.6亿度、81万吨、99.9亿方、120万吨、52.8万吨、78.2万吨,全部实现两位数增长。重大能化项目加快建设。巴拉素、大海则、郭家滩3个千万吨现代化矿井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神树畔、千树塔等6处煤矿即将转为生产矿井;上古天然气处理总厂进入试生产阶段,兖州煤业50万吨DMMn即将建成投用,时代能源80万吨高端能化产品联合生产项目加快推进,不断筑牢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高端能化产业基础。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在金鸡滩镇循环经济产业园布局铝下游产业园,引进入驻8户企业,开工建设春晨博发、陕西钧泽等4个10万吨级铝下游示范项目和2个制造业项目;在榆阳高新区布局轻纺产业组团,建成轻纺产业园一期,8家轻纺企业入园投产,工业经济呈现多元发展格局。全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831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77亿元,分别增长13.8%和19%。

(三)全面激活市场活力,充分释放消费需求。线下消费全面复苏。出台《榆阳区支持中小企业应对疫情影响有序复工复产平稳健康发展实施方案》,从政策减负、房租减免、金融支持等17个方面提振企业发展信心,153户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复产率达到100%;通过有序复商复市引导群众树立消费信心,消费市场逐步实现由负转正,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523.1亿元、68.9亿元,同比增长17.8%、13.2%;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营业额4.3亿元、1.6亿元,同比增长2.8%、4.5%。商贸物流产业回暖向好。象道国际物流园运力达到1200万吨,聚钛智慧物流园高效运转,京东共享经济产业园、三科智慧农商城加快推进,与上海喆航公司、重庆丰鸟无人机公司形成战略合作,陕甘宁蒙晋区域物流中心正在加速形成。铁路运量达到3712万吨,完成目标任务的120%,“公转铁”实现跨越式突破。对外贸易交流合作不断加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7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42%。榆阳好产品电商交易平台成功上线运营,全区电商市场主体超过2000户,线上交易额突破3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文化旅游焕发蓬勃生机。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建成开园,成为全市首个以黄土地质为貌获批的省级公园。陕北民歌博物馆、夫子庙“五馆一中心”等一系列精品文化工程,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对外开放的重要文化名片。成功创建2个国家4A级景区和3个国家3A级景区。赵家峁休闲度假、红石桥乐沙戏水等乡村旅游业态品质不断提升,镇川镇、孟家湾乡三道河则村分别入选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农民丰收节、万寿菊赏花月、风筝音乐节等40多项大美榆阳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异彩纷呈、反响热烈,文化旅游对外吸引力和承载力持续提升,全年接待游客8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5.7亿元。

(四)强力推进项目建设,蓄积经济发展动能。创新项目推进机制。突出抓好挂图作战、描红跟进、双周调度、跟踪服务、督查督办、环境保障和项目入统等工作机制,提前超额完成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坚持重大项目带动。面对疫情防控和经济下行双重考验,在全市率先吹响重点项目建设“冲锋号”,先后集中开复工五批次百项超千亿元的大项目,小镇体育康养、野生动物园二期、华电小壕兔50MW风电等一大批体量大、结构优、带动强的重点项目快速推进,185个重点项目开复工176个,开复工率达到95%,完成投资300亿元,占年度计划任务323亿元的92.9%,开复工率和投资完成量均好于往年同期水平、居全市前列。深入开展冬季攻坚。针对总投资1141亿元的21个重大项目,细化分解131个具体事项和工作任务,集中力量破解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前期滞后、审批困难等问题,坚决打破“项目等手续、资金等开工”怪圈。持续加大招商引资。落实落细《榆阳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九条》;在上海、深圳、西安等地建立招商联络点、组建榆阳商会,将招商阵地推进到最前沿;充实招商队伍,积极推行招商引资“一条龙”服务;区级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赴郑州、杭州、山东等地上门招商,先后与中盛、华为、阿里巴巴等国际国内一流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与山东寿光建立现代农业产业联盟,智慧城市、智慧物流、现代农业等领域取得关键进展。全年招商引资项目29个,到位资金176.63亿元,占年度计划任务175亿元的100.9%,招商引资成为全区扩大开放、稳定增长、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

(五)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教育保障更加有力。累计投入8亿元,实施重点校建项目64个、累计增加学位2.8万个,扎实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全面推开区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获批全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先进县区。医疗卫生服务更加优质便捷。星元医院诊疗大楼投入使用,区中医院迁建、人民医院康复大楼维修改造等项目主体完工,马合中心卫生院二期、古塔卫生院等6所乡镇卫生院基本建成;大力推行“网上办”“掌上办”“电话办”“邮寄办”“预约办”等非接触式便民服务,进一步简化优化医保经办流程。就业形势总体良好。建成区级标准化创业中心1个、创业孵化基地1个、乡镇级标准化创业中心21个,新增城镇就业808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住房保障更加全面。完成了榆阳高新区1888套租赁型保障房公开选房和31个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持续提升住房保障水平。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全面落实精准帮扶十大行动,健全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区人民医院建成全国首家“中国儿童健康扶贫计划”试点医院,“医养结合、集中养护”健康扶贫模式入选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全区80个贫困村,1352户1793个贫困人口全部高质量退出,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文体事业更加繁荣。文化馆维修工程顺利竣工,星元图书楼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榆阳小剧场、榆阳书场累计演出320场,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432场次,受益群众超过18万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力打造陕北民歌文化产业园,荣获“中国民歌之乡”称号。全力筹备第十七届省运会,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公共体育场、轮滑比赛场建设进展顺利,全年组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80项次。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扎实推进全域国土绿化。奋力当好“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排头兵,新增环城造林绿化面积7.6万亩,实现环城生态圈质量、数量双提升。围绕“三环三带七园七廊道”全域生态治理的总体布局,实施217个林业建设项目,完成营造林21万亩、园区景区绿化35个,提升完善6个万亩生态公园,全面筑牢绿色生态屏障。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深入开展铁腕治污29项攻坚行动,拆除燃煤锅炉71台、低氮改造12家,

7户能化企业15台火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98家企业完成环保型储煤厂建设,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1天,创“十三五”以来最高水平;积极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对榆阳河、芹河等三条河流开展定期监测,榆溪河3个监测断面平均浓度全部达标,红石峡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II类;有序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完成危险废物转移处置40903吨,危险废物规范化处置率达到100%。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成无定河、榆溪河、秃尾河等河堤治理21.3公里,建成岔河则、补浪河等5处排洪渠维修改造工程,除险加固病险淤地坝49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平方公里,区域蓄水保土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统筹推进矿区生态治理。开工建设杭来湾、榆树湾、金鸡滩3个煤矿采空区沉陷治理试点工作,完成沙漠水稻、光伏项目和矿山复绿等工程,治理面积达到22.88平方公里,形成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发展新格局;建成榆神矿区金麻片区煤矿疏干水综合利用项目,启动榆神矿区牛家梁片区、榆横矿区疏干水综合利用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实现全区矿井疏干水全面规范利用。

(七)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出台《榆阳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实施方案》,将224项行政审批事项移交审批局集中办理,真正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制定“四办”事项清单1582项,实现了线上“一网通办”和线下“只进一扇门”,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3020户,总量、增量稳居全市第一,营商环境全省领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成立21个乡镇联合总社,实施“一户一田”9.36万亩,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22.6万亩次。加快推进产权流转交易,完成交易125笔13.45万亩、成交金额1161万元,发放土地经营权证涉及面积5亩,完成47个中央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打造小纪汗镇大纪汗村等14个土地经营权入股村集体示范村,新增鱼河镇房家沟村等55个集体经济“破零村”。基层社会治理系统集成改革全面推开。扎实开展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学习推广和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出牛家梁镇“农民夜校”、鱼河镇“三治小屋”等一大批创新治理典型,总结推出乡村之治“榆阳模式”。深入推进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促进网格化治理与居民自治有效衔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年公共信用信息累计上报4万余条,位居全市第一,主体信用信息累计核查1.7万余次,企业信用承诺覆盖面达90%,共申报创建市级信用企业54家,共创建区级信用企业51家、区级信用个体工商户16家,率先在全市完成所有公职人员诚信档案归集工作,推动全社会逐渐形成诚实守信、重诺践诺的良好信用环境。“智慧榆阳”建设全面启动。持续深化与华为公司合作,加快推进“智慧榆阳”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设,完成智慧农业、智慧能源、智慧环保等示范应用开发,“智慧榆阳”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民生领域改革成效显著。聘任职级制校长18名,组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40对,推动市一中分校和市十二中开展教育联合体试点,31所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普惠;星元医院整合痔瘘医院、并购榆林肿瘤医院,区人民医院与区妇幼保健院实行一体化管理,医联体、医共体改革进入实质性共享共建阶段,优质医疗资源统筹供给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八)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绘就新时代发展蓝图。深刻认识榆阳“十四五”呈现的新特征,系统谋划榆阳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从全球视野和区域格局审视谋划榆阳未来的发展,把榆阳的工作置于中省市大政方针、发展战略和决策部署之中思考布局,在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上学习国际一流水平,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借鉴沿海模式,顺利完成了1个总体规划、12个重点专项规划、28个一般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到“十四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8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0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万元和2.7万元,综合实力实现全国进位、西部十强、全省前三、全市引领,努力建设新时代西部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二、存在的问题

2020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社会服务、民生保障等领域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二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重大项目储备较少,与发达地区相比,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不高。三是对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运用系统思维构建“大治理”格局不够完善,基层社会治理还需下大力气抓严抓实。这些事关全局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榆阳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以安全发展为底线要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全面开启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发展的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8%,达到1100亿元;

——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4.4%,达到950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达到520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7.8%,达到65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达到275亿元;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达到4136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达到18370元。

四、2021年主要工作任务

为确保完成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项目标任务,建议重点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一)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发展、服务”的职能,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和抵押贷款工作,对发放贷款按基准利率上浮40%贴息,重点扶持打造10个乡镇总社。夯实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持续推进南部山区、北部草滩区、城中城郊村分类改革工作。加快发展“3+2+X”新兴主导产业。启动岔河则20万只湖羊养殖基地、5个万只规模湖羊养殖场,建成味牧一方万头肉牛屠宰深加工厂,新建迅驰农牧、华林牧业两个万头肉牛智能化育肥基地,建成山地果树5000亩、设施蔬菜3000亩、高标准露地蔬菜20000亩、优质饲草基地30000亩,发展酒用高粱、富硒功能农业、中药材等特色种植5万亩以上。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培育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个、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培育省级产业化联合体1个、龙头企业5个、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0个、家庭农场15个,培育高素质农民150名。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6.8万亩、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20万亩和深松整地10万亩;完成3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30处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实施重点道路建设项目7个,完成213公里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启动“气化榆阳”工程,实现重点集镇和有条件的行政村天然气全覆盖;建成投用红石桥等10座污水处理站、岔河则等13座垃圾压缩转运站和牛家梁等4个区域垃圾分选中心。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高标准建设2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完成大梁湾煤矿移民搬迁任务,加快推进榆树湾、小纪汗、杭来湾三个矿区移民搬迁建设工作,建成首批20个就地移民搬迁示范项目;新建改造户厕8000座,完成村级阵地、老年幸福院、大型村组集贸市场、便民服务中心厕所建设50个。

(二)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高端能化产业。建成巴拉素煤矿,加快大海则、郭家滩大型矿井建设进度,开工建设可可盖煤矿,促进优质产能充分释放,原煤产量达到1.25亿吨。建成兖州煤业50万吨DMMn项目,启动兖矿400万吨煤间接液化、时代能源80万吨高端能化产品联合生产项目。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铝下游产业园建成陕西春晨博发10万吨铝板带箔、信必成铝业13.5万吨铝棒、陕西新南桂10万吨铝棒等铝下游项目,完善园区入园大道、铝液供应专道、标准化厂房等配套设施建设;轻纺产业园建成投运6栋标准化厂房,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和高校合作,建设国际化的设计研发中心,打造全国一流的轻纺产业基地、中国羊毛防寒服名城;启动建设数字文化产业园,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探索“文化+科技+电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落地建设西飞、喆航直升机制造项目,对接引进德力环保等装备制造示范项目。加快发展全域文化旅游。启动建设陕北民歌文化产业园、夫子庙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上郡文化产业园,建成榆林野生动物园开放环境教育中心、黄土地质博物馆、黄土文化艺术馆等重点文旅项目,持续办好“大美榆阳”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0亿元。做大做强物流产业。围绕物流通道完善物流网络布局,启动建设马合通航产业园和顺丰无人机基地,建成投用京东共享经济产业园、三科智慧农商城和发祥地·新商业智慧城等骨干项目,全力推进金鸡滩、大海则等4条煤矿铁路专用线,积极完善数字平台、智能仓储、快递配送、冷链物流等配套体系。加快传统商贸业和物流行业的提升与整合,依托榆阳好产品、货达物流、大才电商等平台发展智慧物流,争取年销售扶贫产品金额突破1500万元。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李宁体育小镇体育康养、中医康养和小纪汗森林康养等重点项目,推动大健康、大文旅深度融合。

(三)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全年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84个,总投资175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35.4亿元;其中:政府投资项目112个,总投资6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5.4亿元;企业投资项目72个,总投资169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10亿元。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夯实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强化项目跟踪服务、环境保障等工作,加快落实各类项目前期审批和建设条件,持续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确保重点项目6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围绕先进制造、轻纺工业、现代物流、体育康养、数字经济、节能环保、新基建、新业态、公共服务等领域强化项目谋划储备,不断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全力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支持。高效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严格落实重点项目投资考核奖惩办法,抓好重点项目领导专抓、台账管理等制度落实。组织筹备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加强新开工项目入库统计跟踪协调,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年度计划管理,推进项目计划、财政预算、部门实施有机衔接,强化项目谋划、前期、审批、推进、监管、验收等全过程管理,有效提升政府投资效率。高质量开展招商引资。用好招商引资优惠九条措施,加强与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10强等龙头企业联络对接,力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建设、开花结果,积极筹备参加农高会、进博会、广交会、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等招商活动,确保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180亿元。

(四)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投入资金4.6亿元,实施重点校建项目33个,着力化解“大班额”问题,缓解片区内学校入学压力。扩大“双线英语”试点范围,新增城区小学试点校10所、城区初中试点校4所。持续深化教育联合体办学体制改革,引进全国名校北京十一学校和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优质资源。全面提升全民健康水平。聚焦重点健康影响因素、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实施健康行动计划;建成投用区中医院迁建项目,加强与全国知名中医院或院校的合作,持续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突出抓好医疗、康复、健康养老服务。多措并举稳就业。严格落实援企稳岗、职业技能培训等政策,重点促进特殊群体和就业困难人员充分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加快推进星元图书楼改扩建项目,建成胡星元纪念馆。重点打造2个省级标准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3个市级标准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文艺精品创作,拍摄《一件棉袄》《峁上人家》等影视作品。扎实做好省运会各项筹备工作,持续推进李宁体育小镇冰雪运动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申办2022年全省首届冬运会,不断扩大冰雪运动规模和影响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推进全民参保工作,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员“应保尽保。推进养老院服务设施建设向剩余村(社区)全覆盖,推进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不断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充分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政策,不断夯实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启动建设1270套流水沟新建安置房、公租房项目,实施62个老旧小区改造。加大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社区标准化建设,新增城镇社区服务设施87个,确保每百户居民拥有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达到15平方米。

(五)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绿色生态屏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山、水、林、田、湖、草、沙”七大阵地,围绕“三环三带七园七廊道”全域生态治理总布局,开展百万亩国土绿化大行动,开展全域高质量生态治理,全年完成营造林20万亩。全面加强污染防治。坚决打好大气污染防治和青山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严格环境执法,建好用好智慧环保平台,始终保持铁腕治污高压态势,统筹推动辖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16%、0.13%、1.72%和1.6%,细颗粒物PM2.5浓度年均值不高于35微克/立方米。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预警监测,完成榆林西北化工有限公司4台15MW机组改造升级,倒逼落后产能加快出清。加强矿区生态修复治理。稳步推进采煤区沉陷综合治理,完成杭来湾、金鸡滩、榆树湾等3个全国矿区试点治理工作,建成6户绿色矿山。加快推动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建成榆神、榆横矿区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工程,实现矿井疏干水全面利用。

(六)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25条措施,持续推进营商环境“9+5”行动,城市综合信用工作走在全市前列,营商环境综合排名进入全省前10名。深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区级公立医院改革,积极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完善上下转诊制度;组建紧密型医联体,开展临床诊疗、教学培训等技术援助活动;稳步推进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新教育实验改革、教育评价改革,加快推进内涵建设增效;持续深化教育联合体办学体制改革,不断发挥名校引领辐射效应;高效推进学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课程开发、教学模式等方面改革,充分激发办学活力,不断提升办学效益。加快推进产业园区改革。全面推开人事薪酬、行政审批制度等改革,重点对园区内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开展专项清理整治。扎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集成创新,深入学习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总结提升社会治理的“榆阳模式”,坚持集成思维,全面推开城市“七联”、乡村“七制”工作模式,高质量创建社区治理和乡村治理两个“国字号”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