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各级党委、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区经济持续向好,结构持续优化,动能积聚增强,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3.28亿元,完成年任务1800亿元的103%,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增速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775.65亿元,完成年任务2100亿元的85%,同比下降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5.09亿元,完成年任务440亿元的98.9%,同比增长0.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4亿元,完成年任务300亿元的100.3%,同比增长6.4%;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1.87亿元,完成年任务90亿元的102.1%;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5791元、21198元,分别完成年任务46163元、21152元的99.2%、100.2%,分别增长6.1%、8.2%。全区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市前列,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87位。

     (一)坚持稳中求进,乡村振兴纵深推进。稳步发展现代农业,实施玉米增密度提单产10万亩,高效旱作节水农业7.95万亩,高标准配套电力补强5万亩,农田防护林网4万亩,我区被确定为全省唯一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19.79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44.35万吨,喜获二十连丰;持续扩大养殖规模,白舍牛滩、柳树滩、曹家滩等3个万只肉羊养殖场建成投产,羊子、生猪、肉牛饲养量分别达到190.2万只、78.55万头、8.83万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0.94亿元,同比增长4.4%,稳居全市第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05亿元新建、改建通村组公路1025公里,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4873.8公里;有序推进尤家峁水库除险加固、镇川集镇供水、南部山区煤矿疏干水综合利用等12个重大民生水利工程,城乡基础设施实现提质升级。不断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分3个批次对全区111名第一书记和175名驻村工作队员进行全员轮训,乡村振兴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治本之策,全年安排各级衔接资金1.33亿元,实施各类惠农项目267个,受益群众超12万户次。

     (二)坚持转型升级,工业经济承压趋稳。全面推动能化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力促产能充分释放,大海则煤矿、巴拉素煤矿正在联合试运转,即将正式投入生产,可可盖煤矿、郭家滩煤矿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西红墩工业区通过省级化工园区认定,西尧则板块总体规划已通过审核,全区监测的十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八升二降”,其中原煤产量达到1.596亿吨,同比增长5.5%。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春晨博发10万吨/年铝板带箔项目建成投产,有色43万吨/年铝基合金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铝下游产业即将实现规模化生产;加速建成通海羊绒纺织生产基地,获评轻纺产业“两链”融合试验区,轻纺产业园一期项目全部建成投用;按照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批复,全面启动A2类榆林马合通用机场建设项目;完成改造中能氢储实验室,即将实现氢储设备试制生产。

     (三)坚持重点培育,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全面推进商贸业发展,组织1000余户企业参加全市“电子消费券”促消费活动,全区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8.4%;举办首届榆林市名小吃大赛初赛暨榆阳区名小吃选拔赛,推荐4户企业申报榆林老字号、1户企业申报中华老字号;选聘44名优秀大学生到民营企业工作,帮助企业争取各级扶持资金1068万元全区市场主体总量达到93603户,同比增长23.5%。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组织30余户企业参加中国榆林(奥地利)优质出口产品推介会、扬州榆林好产品推荐、武汉食品展、进博会等国内外展会,有效拓宽企业销路,进出口总额达5600万元。聚焦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全力构建“一核两极多点开花”发展格局,开通“美丽田园近郊游”“长城边塞风情游”“乡村亲子戏水游”“大漠风情游”和“历史文化名城游”五条精品旅游线路,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榆林古城、陶唐都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年接待游客10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2亿元,同比增长29.3%。

     (四)坚持项目支撑,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深入贯彻落实“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要求,严格落实重点建设项目“周调度、月评比、季点评、半年观摩、全年考核”高效推进机制,全力破解重点项目开工难、入统难等问题。启动区级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和三年滚动计划,拿出专项资金并提前下拨前期费用,紧扣项目建设中堵点和难点问题,创新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擂台赛”评比,以考核评比掀起全区上下大抓项目、大干项目的热潮;在“谁来招、怎么招、怎么落”三方面发力,区级领导带队外出考察洽谈招商项目22次,签约落地了红太羊绒产业、通海羊绒纺织生产基地、盟创纳米气凝胶等高质量项目45个,引资总额382亿元;先后四次举办集中开工仪式,集中开工重点建设项目76个,总投资153亿元;持续强化项目管理责任,先后建成投用了文化南路拓宽改造、职教中心迁建、自然村通硬化路工程等76个重点项目,全年实施的273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复工249个,开复工率达到91.2%,完成投资289.8亿元,以高质量项目建设带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五)坚持共建共享,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坚持“针灸式”改造理念,精致打造全国古城更新标杆,全面完成了古城亮化美化及古城南大街外立面改造,渐进推进古城大街雨污分流等项目,老街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坚持市区一体化发展理念,梯次推进棚户区改造,小西沙片区累计征迁4143户,地运司家属院顺利拆除,榆溪河两岸及滨水西岸征迁任务实现清零;全面启动建设小西沙片区改造安置房项目,年度改造老旧小区72个,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示范区;顺利完成了文化南路拓宽改造、望湖路及望湖二路改造、六米以下巷道及公厕改造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区居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

     (六)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动力全面激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推行重点建设项目“帮办代办”全流程服务、“红蓝章”审批制度和营商环境“大比武”考核评比,市场主体明显增多、民间投资明显上升、企业成本明显下降,群众获得感和市场主体满意度大幅提升,顺利通过“全省首批信用建设示范区”复审,被评定为“全省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营商环境监测评价连续五年排名全市第一,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对标省、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高标准打造秦创原(榆阳)创新促进中心;出台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十条政策措施,首次兑现科技创新政策奖补资金687.8万元;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34家,技术合同交易总额2.53亿元,研发投入11.9亿元,高技术产业完成投资12.8亿元,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七)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全面建成三大片区煤矿疏干水主体工程,空气质量和土壤环境持续改善,国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累计投入林业生态建设资金5.8亿元,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提升、重点区域绿化、美丽乡村建设、林草产业建设、林草资源管护、碳汇林业示范“六大工程”,新增营造林30万亩,农田防护林网200公里,打造“三化一片林”示范村21个,改造提升特色林果基地17万亩,改良优质饲草种植和天然草地20万亩,林业碳汇量交易20万吨,实现国土增绿、生态增彩、群众增收。

     (八)坚持民生为本,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细化落实稳就业各项政策,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9场,提供就业岗位1.2万余个,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403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08%,就业形势整体稳定。建成投用十八小分校、三十小等项目,启动建设十二中新建教学楼、二十九小等项目,新增学位6320个,教育入学更有保障。投资1610万元改扩建麻黄梁、鱼河峁等8个基层卫生院,招聘引进高层次人才11名,专业技术人员268名,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全面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原麻黄梁工业园区公租房改造项目已完工,流水沟公租房、安置房项目主体封顶,实施美丽农居改造1303户,累计发放租赁补贴1065.1872万元,住房安全更有保障。建成社区老年食堂11所、农村互助幸福院24所、标准化社区儿童之家29所,拨付运营补贴、床位补贴和岗位补贴资金1558万元,发放困难儿童生活补贴、学费补助308.76万元,民生保障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