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2月27日在榆林市榆阳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上

榆林市榆阳区人民政府区长崔飞

榆阳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方位解读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极具挑战、极为不易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形势,全区上下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力以赴抓项目、兴产业、惠民生,攻克了一批具有全局意义的重点难点,争得了一批具有标志意义的第一唯一,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这一年,我们锐意进取,综合实力实现量质齐升。扎实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开复工重点建设项目249个,完成投资289.8亿元。争取上级资金35.3亿元,创历史新高。全力招引天合储能等45个补链强链重大项目,引资总额达381.9亿元。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3亿元,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300亿元,增长6.4%;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1.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5亿元;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791元和21198元,分别增长6.1%和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业总产值稳居全市第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87位。

这一年,我们担当作为,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引进盟创纳米气凝胶等精细化工项目,西红墩工业区顺利通过省级化工园区认定,能化产业在“黑白之变”中迈向高端化。建成全市最大的现代仓储式供销超市,北三禾等本土企业入驻区级直播基地,线上交易额达到26亿元,“电商换市”助力传统商贸产业焕发新生。加速建成通海羊绒等项目,获评轻纺产业“两链”融合试验区。中能氢储项目正式运营,氢能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马合机场获得A类建设批复,丰鸟大型无人机转场首飞成功,通航产业加速“起飞”。成功创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顺利承办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大漠冰雪节、古城过大年火爆“出圈”,“陕北民歌展”榆阳专场唱响首都、登陆央视,“大美榆阳·陕北之窗”文旅品牌走向全国。全年接待游客106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亿元。

这一年,我们接续奋斗,乡村振兴打开全新局面。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省级巩固衔接考核评估连续5年获评优秀等次。全面推行田长制,积极创建全国首批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示范县区,打造玉米吨产田2万亩,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7.95万亩,被确定为全省唯一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区,粮食生产喜获二十连丰。建设百万亩果蔬粮特色产业带,打造百万级羊子和十万级肉牛养殖基地,丰富了市民菜篮子,鼓起了农民钱袋子。加快推进20万吨马铃薯加工项目,建成启用冷链仓储数字化信息平台,成功打造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成1022公里农村道路,高质量通过“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区验收。探索形成伙场庭院经济“12345”发展模式,走出具有榆阳特色的“千万工程”实践路径。

这一年,我们建管并重,城市建设开启崭新篇章。

完成老街亮化美化和南大街外立面改造,开放古城游客服务中心,引进18个国家级非遗新业态项目,建成省级非遗特色示范街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科学治理东城墙西侧地质灾害隐患,启动建设辘轳井湾等四个特色主题公园。小西沙片区累计征迁4154户,文化南路拓宽改造竣工通车,6332套安置房项目全面动工,地运司家属院顺利拆除,榆阳河片区等多个改造项目房屋征收实现清零。改造老旧小区69个,获评“全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示范区”,“老”居民过上“新”生活。合理布局27座智慧公厕,高效改造119条背街巷道,拓宽升级文化南路、望湖路,城市“里子”更实、“面子”更靓。

这一年,我们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积蓄强劲动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受审勘”分离改革成为全省典型,成功获评“全省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头雁”培育模式入选“全国报业乡村振兴优秀案例”。柔性引进“两院”院士5名,成功研发世界首创特厚煤层综采关键技术。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27%,高新技术企业增长183%,实现省级瞪羚企业“零突破”。首批14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成功授牌,完成研发投入11.9亿元,创历史新高。

这一年,我们减污降碳,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面推进清洁取暖改造等二十八项环保攻坚行动,中省环保督察反馈牵头问题整改清零,空气质量和土壤环境稳定向好。扎实推进河湖“清四乱”,实施李家梁水库下游河道整治等9个重点水利工程,三大片区煤矿疏干水综合利用项目全线通水,4个国省断面水质100%达标。持续开展国土绿化五年行动,新增营造林30万亩、农田防护林网200公里、“三化一片林”示范村21个,打造省市级林长制示范镇村6个,牛家梁林场获评“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新建华能碳汇林3万亩,完成林业碳汇交易20万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这一年,我们一心为民,民生福祉得到全面提升。实施校建项目13个,新增学位6320个,高考一本上线率再创新高。设立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8家基层医疗机构。新增城镇就业5403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新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食堂、农村互助幸福院36所,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44家、托育机构53家,被命名为“陕西省第一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区”。完成流水沟公租房和安置房主体工程,提升改造麻黄梁工业园区公租房,筑牢群众“安居梦”。组织实施“4元民生保险”,提高残疾人养老保险标准,社会保障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圆满完成社区阵地两年清零行动,高标准投用8个乡镇街道社工站,赵家峁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获评全省“平安县区”和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区”。实现全省双拥模范区“九连冠”。2023年五件民生大事、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此外,司法、审计、气象、国防动员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新进步。

各位代表,奋进之路无坦途,人间万事出艰辛。回首过去的一年,我们聚焦“三个年”活动,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各项工作突围破局、成效显著。特别是小西沙棚改工作中,全区上下团结一心、争分夺秒,各级各部门主动担当、奋勇争先,广大群众积极响应、配合支持,共同打赢打好了榆林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征迁攻坚战,将“民之所呼”变成“我之所为”,把“民之所盼”变成“民之所赞”,用大家的“辛苦指数”换来了榆阳的“发展指数”。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力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奋进、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榆阳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榆阳发展建设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政欲久安,常思忧患。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许多绕不开、躲不过的问题。对标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面临“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双重挑战。传统产业升级缓慢,新兴业态体量不大,科技创新引领不强,推动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任重道远。对标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面临防范风险和保障民生的双重压力。安全生产、信访稳定、生态保护等领域问题时有发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对标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考验,面临能力不足和作风不优的双重制约。一些干部改革创新的本领还有待加强,政府行政效能还需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一定正视问题、直面挑战,在实干中寻找方法,在攻坚中破解难题。

二、2024年工作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通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和区委十五届七次全会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聚焦“八个着力”,切实增强经济活力、改善社会预期、增进民生福祉、防范化解风险、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榆阳篇章。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30亿元,增长5.5%;实现工业增加值1240亿元,增长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0亿元,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地方财政收入保持合理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5%和6.5%。

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是稳中求进谋发展。处理好稳和进的辩证关系,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既不盲目冒进、急功近利,也不瞻前顾后、错失良机,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奋斗目标扎实迈进。

二是实事求是抓工作。一切从实际出发,处处为群众着想,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说了就做、定了就干、干就干好。

三是统筹兼顾提效能。统筹发展与生态、改革与稳定、效益与安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破解“一难、两难、多难”的复杂问题,在“既要、又要、还要”的多重发展目标中实现动态平衡。

三、2024年重点工作

(一)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在稳定经济增长上展现新作为

项目支撑扩投资。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擂台赛”,压茬推进282个重点项目建设,年内完成投资371.7亿元。坚持全生命周期管理,严格执行项目谋划、储备、开工、投产“四个一批”机制,确保142个续建项目4月底全部复工,140个新建项目8月底全部开工,193个重点项目年内竣工投产。坚持全要素服务保障,完善项目要素清单式跟踪服务、联审联批、帮办代办机制和月调度、周例会制度。坚持全方位策划争取,紧盯中省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坚持把民生的事情变成可实施的项目,提高争资争项的主动性和精准度。

纾困解难保主体。深化“一对一”驻企帮扶行动,扎实办好纾困解难座谈会、政企恳谈会等系列活动,千方百计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用足用活区级2000万元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以“真金白银”助力企业“加速快跑”。持续推动中小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新增“五上”企业100家、产值过亿企业5家、陕股交挂牌企业5家。加快“五新”项目建设,支持工业企业扩产增效,全年生产原煤1.7亿吨、铝锭62万吨、天然气100亿方、发电量185亿度,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900亿元。开展民营企业“三进一带”活动,实施融资促进等十大行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让民营企业安心经营、放心发展。

提质升级促消费。培育以榆星广场-悦乐新天地为核心的文化路商圈,建设学院社区等5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成开业喜洋洋时代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消费提振行动,支持榆林老街、夫子庙等特色主题街区发展“夜经济”,新引进知名首店、旗舰店20家以上,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30家。开展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激活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加强与知名电商、短视频等平台对接合作,力争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0亿元。抢抓“消费促进年”契机,探索发放惠民消费券,精心办好“榆乐购”消费节、“好产品”年货节等节会活动,掀起全民消费热潮。

(二)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新突破

推动传统产业扩能升级。聚焦高端多元低碳目标,加快完成西尧则化工园区认定,实质性启动兖州煤业50万吨DMMn二期、未来能源50万吨高温费托制品、上古天然气“269”工程、大牛地气田天然气乙烷回收等项目,全面提高能化产业精细化水平。聚焦增强镁铝产业链韧性,集中开工信必诚、新南桂等铝下游项目,加快完成铝下游产业园污水处理厂等配套工程,建成投产2万吨镁基轻量化新材料、43万吨铝基合金等项目,高标准建设百亿级镁铝合金生产基地。聚焦“四链”融合发展,统筹建设轻纺产业展览展示、创新研发、质量检测、产品交易四个中心,加快推动通海、红太羊绒等项目投产达效,高质量打造绒毛产业发展试行园区。

推动新兴产业集群成链。抢抓氢能发展新机遇,积极引进陕西氢能装备制造项目,推动中能氢储研发成果产业化,年内建成秦创原氢能产业科创中心主体工程,打造国家级工业绿氢示范基地。抢滩低空经济新蓝海,筹办“榆阳一号”首飞仪式,加快建设马合通航产业园A2类通用机场,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无人机培训学院,启动建设标准化厂房等项目,推动无人机总装生产线落地园区,构建集“试飞、运输、培训、制造”于一体的通航产业体系。抢占环保产业新赛道,盘活环保产业园总部用地,加快推进金泰德、中能化等固废综合利用项目,有序实施千树塔等煤矿煤矸石充填开采,打造多元互补环保产业链。

推动数字产业加速起势。依托芹河数字经济产业园,探索与西安未来国际等企业合作,打造数字产业孵化基地。实施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建设榆阳区大数据中心,新建5G基站60个。加快建设榆阳智慧农商城、奥阳智能仓储物流园,建成物联网研究中心,构建区域智慧快递物流枢纽。实施矿井智能化升级改造,新建大海则、巴拉素2个国家级智能示范矿井。抢抓榆林创建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机遇,培育试点企业15户以上,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三)着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在城乡融合发展上取得新进步

提升中心城区能级。坚持市区一体,全面启动火车站北、沙河口、德静路三个片区改造,加快完成城区370户尾留征收任务。按照“四最”原则,有序推进小西沙安置房建设,年内实现一期项目主体封顶。坚持“先改隐患、后建配套”,实施49个老旧小区改造,让“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加快推进德静路市政工程,8月份建成通车榆阳东路西段道路,国庆节前完成榆林大道、文化北路“瓶颈”路段拓宽改造,畅通出行“主动脉”。统筹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改造100条6米以下巷道,治理20余处城区内涝隐患点,规划新建沙河北岸绿地公园,完成榆阳河、芹河防洪生态修复工程,加速提升城市韧性水平。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力创建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区,助力打赢全国文明城市验收和全国卫生城市复审两场攻坚战。加快完善城乡路网体系,启动修建大补路、巴小路等骨干道路,新建自然村联网道路600公里,实现农村道路向通组到户延伸。开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改造提升10个城区农贸建材市场和19个乡镇农产品零售市场,不断完善城乡便民服务功能。实施集镇提升计划,打造金鸡滩、牛家梁等一批工业大镇,镇川、鱼河等一批商贸重镇,补浪河、古塔等一批文旅名镇,马合、巴拉素等一批特色小镇,促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探索小西沙棚改新模式,同步导入总部经济、高端商贸、低碳科技产业,打造现代化产城融合示范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加快完善体育小镇康养院子、体育运动中心等项目,力争年内开诊中医院东沙康养院区,联合省康复医院培育康复医疗特色品牌,打造东沙体育健康、旅居养老产业示范板块。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积极推动三产服务企业入驻园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基泰住宅小区、榆阳实验中学等项目,建成融生产生活为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园区。

(四)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在乡村全面振兴上迈出新步伐

聚心聚力拓展巩衔成效持续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实施北部9个乡镇集中供水工程,突出抓好产业就业帮扶,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化拓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新培育产业振兴“头雁”100名,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不低于13%。统筹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工程,加快推进“千村光伏”行动,实现年收入10万元以下行政村全面清零。

高质高效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安排1.4亿元资金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北水南调”疏干水再利用一期工程,加快启动二期。推进整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14.68万亩,确保粮食产量达到9亿斤。大力培育果蔬粮等优势产业,发展粮饲兼用玉米80万亩、脱毒马铃薯30万亩、小杂粮15万亩、大漠蔬菜9万亩,做好5万亩优质果树后续管护。全力推动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加快建设新品种优质肉牛养殖基地、十万只白绒山羊全产业链基地,建成陕粮农、华林万头肉牛养殖场,投产十万头肉牛屠宰深加工项目。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开展神舟十五号太空育种地面试验,新建玉米制种基地1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加大农机具补贴力度,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30万亩次,农业机械化率提高至83%。加快推进品牌强农,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持续扩大“沙地上郡”品牌影响力。

稳扎稳打推进乡村建设。整合1亿元资金,统筹推进6个乡村振兴示范镇、46个示范村和楷模村建设,支持赵家峁、白舍牛滩村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以点带面打造一批产业强、农民富、环境美、农村稳的美丽乡村。开工建设石峁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整治提升尤家峁水库水域环境,序时推进拦沙工程和淤地坝除险加固,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实施美丽农居改造1500户,建成5个就地移民搬迁项目,让群众安居更宜居。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5000座,新建14个镇村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压缩站,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全力打造和美乡村。

群策群力发展伙场庭院经济。深入践行“千万工程”,全年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突出抓好四条伙场庭院经济示范带建设,支持每个乡镇至少新打造示范村3个、发展示范户100个。榆补路伙场经济带做强“伙场品牌”,科学扩大种养规模,培育更多“乡字号”“土字号”。榆乌路伙场经济带做好“抱团课题”,联合大地种业、新中盛等龙头企业共建加工厂,形成利益联结共同体。三鱼路庭院经济带做好“盘活文章”,充分挖掘废弃闲置窑洞资源,大力发展民宿经济。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带做好“融合示范”,围绕景区实施旧居改造和美丽田园建设,发展农文旅新业态。

(五)着力塑造文化软实力,在文旅深度融合上得到新提升

以文铸魂,扩大历史名城影响力。坚持护城、护民、护文“三护融合”,守护榆林历史文化遗产“核心”版块。建设古韵之城。5月份启动梅花楼片区改造一期项目,9月底完成榆林古城钟楼至鼓楼段提升工程、对外开放古城记忆馆。建设烟火之城。稳步实施古城雨污分流、旱厕改造和民居院落更新,建成通信展览馆、现代智慧农贸市场,10月底正式开放米粮市顶等四个特色主题景观公园,承载乡愁记忆、留住生活气息。建设非遗之城。完善老街门店奖补政策,渐次投用非遗研学基地、精品特色酒店和青年活力空间,常态化展演“相约榆林·对话古城”非遗大集,加快创建国家级休闲街区、国家级非遗特色示范街区。

以文兴业,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深化融文、融农、融工“三产”融通,争创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打造文旅融合新样板。以治沙精神和黄土文化赋能骨干景区提档升级,力争实现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零突破”。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喊响叫亮研学“四季游”品牌,建成研学接待中心、研学大本营等强基工程,打造冰雪乐园、治沙历程体验园、沙漠园艺博览园等主题园。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全力创建国家级黄土地质公园,启动建设转战陕北路线体验园,建成投用景区写生观景平台、游客接待中心、艺术家酒店。培育农旅融合新业态启动罗硷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持续推进“四季四景”示范村建设,完成古塔镇、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国家乡村旅游示范镇村验收。塑造工旅互促新优势大力推广曹家滩煤矿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模式,一体推进小纪汗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与木华黎蒙汉风情园建设,探索矿区变景区发展之路。精心组织“大美榆阳·陕北之窗”系列活动,力争全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60亿元。

以文惠民,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力。深入开展“三大提升行动”,加快建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实施场馆提档达标行动,启动陕北民歌博物馆改造提升和国家三级博物馆申报工作,实施胡星元纪念馆维修项目,高质量建成8个城市主题书房,增添城市文化底蕴。实施文艺活动提质升级行动,策划“歌从陕北来”、民歌音乐节等系列活动,打造《高歌》《兰花花》等一批文艺精品,讲好榆阳故事,凝聚奋进合力。实施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完善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1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站数字化建设,开展“文化进万家”等惠民活动,增强文化服务均衡性、可及性。

(六)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创新改革开放上打开新局面

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3月底建成秦创原榆阳创新促进中心,6月底启用秦创原西安“飞地孵化器”,全力打造一站式创新服务基地。健全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年内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50家、专精特新企业3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柔性引进“国家杰出青年”等高层次人才20人。持续推进“揭榜挂帅”等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力争技术交易成交额达到3亿元以上,努力把“科技变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深耕综合改革“试验田”。启动建设“居民之家”智慧政务服务中心,“一网通办”达到98%以上、“掌上办”达到50%以上。深入推进营商环境“大比武”,以赛促干、以比促进,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有序推进园区“标准地”“亩均效益”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加快建设“子洲-榆阳”飞地园区,支持榆阳产业园区申报省级开发区。完善国企体制机制,明确三定方案,推动农垦公司集团化改革,促进文投、城投等市场化运营,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探索多元医保支付方式,以“小切口”改革撬动民生“大变化”。

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发展战略,做好延榆高铁服务保障,支持榆阳机场开通4条国际航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培育重点外贸企业和新的出口增长点,对外贸易总额达到8000万元。坚持“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的招商理念,加大标准化厂房建设力度,招引更多头部企业、链主项目,年内至少引进1个投资50亿元以上非煤产业项目,引资总额达到400亿元,实际使用外资500万美元以上。

(七)着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在美丽榆阳建设上展现新形象。

消减污染存量。落实国家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一体推进臭氧污染、扬尘防治等大气污染治理攻坚,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2天。坚持“四水四定”,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快实施榆溪河、无定河综合整治,有序推进青云沟防洪治理工程,巩固入河排污口整治成果,确保国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治,推进整区域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杜绝非法推沙造地、沙漠里倾倒煤矸石等行为,全面完成黄河流域环保审计巡查、黄河警示录等反馈问题整改。

扩大绿色增量。按照“四区域一中心”布局,完成造林种草38万亩,创建“三化一片林”示范村21个。推深做实林长制,加大森林违法监管、森林草原防灭火、封山禁牧力度,全面提升林草管护水平。扎实开展17万亩特色林果基地管护,加快推进天然草地改良,推动林草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打好“采空沉陷区治理”攻坚战,加快关闭矿井采空区悬顶治理,有序实施巴拉素、小纪汗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项目,年内完成矿区生态修复治理1.5万亩。

提高降碳质量。对标对表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标准,刚性推动用能预算管理,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确保万元GDP能耗下降3.2%。依法推进华能光伏等17个新能源项目,新增装机容量125万千瓦。启动建设可可盖煤矿等4条铁路运煤专线,力争大宗货物中长距离铁路运输比例达到40%,全力打造清洁运输先行引领区。巩固五十里沙林业碳汇示范基地建设成果,启用碳汇智能监测平台,完成80万亩乔木林碳汇资源确权登记,推动CCER线上交易,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八)着力增强群众获得感,在改善民生福祉上彰显新担当

多谋民生之利。用情怀办好教育新建市十四中等9个校建项目,新增城乡优质学位8150个,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好学”。启动“好学校、好校长、好老师”培育工程,深入开展星级学校创建,严格落实校长职级制,多渠道补充紧缺学科教师,建设专业化教育骨干队伍。加快完成市职教中心迁建,创新“订单式”人才培育模式,推动职业教育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支持市一中等学校与全国一流名校合作,推动“名校+”教育联合体建设,引领创建现代化教育强区。用健康托起幸福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有序推进金鸡滩卫生院、朝阳路和明珠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完成星元医院常乐路分院维修改造,加快人民医院等4所医院等级创建工作,联合国内知名医院建设重点特色专科,打造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开展全民健康促进行动,不断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建成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院科两优、德医双强”工程,真正实现病有所医。

多造民生之福扎实开展就业创业人员技能培训,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加快建设轻纺产业园公租房,建成交付流水沟安置房、公租房、人才公寓项目,打造群众满意的安居工程。有序推进四里沙公益性公墓和殡仪服务中心二期项目,促进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启动新一轮低保、特困供养提标工作,用好1亿元困难救助基金,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建立家庭、政府、社会“三位一体”养老托育服务体系,新建明珠路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两所公建民营托育机构,建成10个社区老年食堂,年内完成儿童福利院、中心敬老院改造,让“一老一小”和特殊人群共享更多发展成果。

多解民生之忧纵深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开工建设危化停车场,启动新一轮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大排查,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抓好食品、药品全过程监管,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学习践行“浦江经验”,依法推进源头治理和积案化解,建设“一站式”来访联合接待中心,切实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深化拓展“榆阳棚改工作经验”,启动新明楼智慧社区试点建设,圆满完成郭家伙场村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任务,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加快搬迁区委党校,年内完成区人武部迁址入驻,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持续深化“三见警”工作机制,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

各位代表,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大的政绩,区政府将严格落实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今年的民生实事票决确定后,区政府将用心用情用力,把一件一件民生实事都办好办实办到位。

四、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我们将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谋在深处、抓在要处、干在实处,努力做到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忠诚干事。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牢牢把握“国之大者”,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政府工作全过程、全领域,确保执行上级决策部署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

为民干事。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对人民和事业讲良心、有公心、无私心。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多调查研究,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

务实干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做到工作务实、过程扎实、数据真实。健全激励约束和尽职免责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实干者负责,不断激发政府系统干事创业活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氛围。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建成榆阳区数智中心,推广政务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推动运行方式和服务模式数字化,以高效率赢得高质量、以快节奏换来快发展。

依法干事。扎实开展“八五普法”,推进一镇一办一村律师顾问制度,加快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以法治思维推动工作,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强化统计监督,认真做好“五经普”登记工作。提升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廉洁干事。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持续为基层减负。习惯过紧日子,进一步压减“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坚决守住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底线,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花在老百姓身上。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用清廉取信于民、用公正赢得人心。

各位代表,面对新时代、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

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争创一流的拼劲、敢为人先的闯劲,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科学巧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到底,努力干出新业绩、拼出新精彩、谱写新篇章!

名词解释

1.黑白之变:以煤炭为原料,通过煤气化等一系列工艺,生产聚烯烃等各种化工产品。

2.电商换市:商品销售电商化、居民消费电商化以及各类服务电商化。

3.四好农村路: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4.伙场庭院经济“12345”发展模式“1”是聚焦“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让群众在家门口致富”目标。“2”是坚持依法依规和实事求是两项原则。“3”是探索宜居、 宜业、宜游三条发展路径。“4”是强化区统筹、镇负责、村组织、户主体四级联动。“5”是“实现五个转变”,“方寸地”变“增收园”,“废弃房”变“聚宝盆”,“旧小院”变“后花园”,“小业态”变“大产业” ,“小作坊”变“大车间”。

5.千万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

6.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突出问题。

7.三化一片林:农田林网化、庭院景观化、渠道林带化、每村一片50亩树林。

8.“三个年”活动:2023年初,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全省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

9.“五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

10.“五新”项目:新煤矿、新油气、新能源、新煤电、新化工。

11.民营企业“三进一带”活动:民营企业走进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走进浙江培训基地、走进现代煤化工和制造业产业链,国有企业带民营企业活动。

12.“四链”融合:围绕资金链部署人才链、围绕人才链布局资金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13.“四最”原则:最好的规划设计、最好的建筑质量、最好的配套设施、最好的地段建设。

14.四水四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15.四区域一中心:北部森林质量提升区、东部生态治理修复区、南部特色产业提升区、西部碳汇林业示范区,中心城区建设环城百公里生态“绿圈”。

16.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即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